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

(卷上)

 

净空法师讲述

 

讲经缘起

宝积——法宝之集积

译者·菩提流志简介

本经简介

序分

有六十人随劝诣佛·投地悲泪·佛慰令起

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·佛赞印之

弥勒菩萨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·安稳得脱

佛答以二种四法而得解脱

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·成二十利·又二十利

末世种种过恶

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

 

壹、讲经缘起

 

诸位大德同修,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,佛家一般剃度的仪式,都是在上午举行,仪式完毕之后,照例是上供。今天我们的仪式,放在此刻举行,意义不比寻常,正是与本经关系非常的密切。世尊为我们说这一部经,要以现代人的话来说,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预知现代——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,出家在家,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,显教、密教,宗门、教下,乃至于净土,皆不能成就。

 

这个原因究竟在那里?

 

弥勒菩萨非常慈悲,代我们启请,蒙世尊为我们详细开导,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一部经的教诲,细心的去体会、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;如此,所修、所行在这一生当中,决定能有成就。这是我们这一次讲经的因缘。因为时间不算是很长,所以这一次的经文,我们采取重点介绍,能够看得懂的,乃至于一些名词、术语,讲堂里面常讲的,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。

 

贰、宝积——法宝之集积

 

在未讲经之前,先把这一部经做个简单的介绍。这一部经是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一会,所以先将《大宝积经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

 

蕅益大师说:‘始从华严,终大涅槃。’这一句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。‘一切菩萨法藏,皆称方等。’所以‘方等’范围非常之广,‘方’是方便。佛门中常说:‘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。’佛所说的一切经法,皆是方便法,真实法说不出的。讲到真实,常说‘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’。因此,能说得出的,都是方便法。‘等’是平等,跟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‘平等’觉的意思相同。所以方等代表全部的佛法。可是古来祖师大德,将世尊一代时教,分为五个时期,‘方等’是属于第三时,那么这个就有特别的意思了。

 

‘今更就大乘中,别取独被大机者,名华严部。’所以《华严经》它的对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,也是经中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《华严》的当机。而‘融通空有’;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,说这些法就叫般若部。这是真实智慧,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。‘开权显实’,这叫法华。‘垂灭谈常,名涅槃部。’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,示现入般涅槃,最后的遗教,提醒我们修学应当从那里下手,这些教诲都归在涅槃部,这是大乘法的四个阶段。

 

‘其余若显若密,或对小明大’,对小乘叫大乘。‘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、事理、行位、智断’,‘行’是修行,‘位’是所证的果位。譬如菩萨五十一个位次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是属于位。‘智断’,智是智慧,断是断烦恼、断无明。说到断烦恼,一定要开智慧,定功只能够伏烦恼,不能断烦恼。‘皆此方等部收’,由此可知,方等内容非常广泛。‘非同流俗讹传,唯谓八年中所说也。’这是一般讲五时说教,这个意思非常的狭窄。此地讲‘方等’,跟天台家所说的意思不相同。这个‘方等’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。因为《大宝积经》是属于方等部,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绍一下。

 

‘《大宝积经》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’,每一会就是一部经,由此可知,这部大宝积就好像众经聚集在一起的合订本一样,它里面内容很丰富。这部经翻译的人不是一个,是许多人翻译的,所以说前后诸师有人翻译一会,也有人翻译二会、三会的。在唐朝之前,没有把它收归在一起,所以是单部流通。我们净宗的《无量寿经》也在《宝积经》之中,这是唐朝时候翻译的,就是《宝积经》的第五会,无量寿会。菩提流志,他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到中国来,他看到《宝积经》几乎大部分都翻译出来了,但是不完整。于是他就重新把其他注释没有翻译的全部把它翻出来,所以他翻了三十六会,三十九卷,然后把从前这些法师们的译本(二十三会八十一卷),统统合计起来,就是一部完整的《宝积经》,总共是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,现在我们在《大藏经》里面可以看到,台湾好像也有单行本流通,这是《大宝积经》的全本。

 

什么叫‘宝积’呢?

 

底下有个解释:‘法宝之集积也。为大乘深妙之法,故目之为宝。’这一部大经里面四十九会,就是四十九部经,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议,所以比喻做‘宝’。‘无量法门摄在此中’,所以称它做‘积’,聚集的意思。‘宝积经论一曰’,‘一’是一卷;《宝积经论》是这部经的注解,但是不完全,它只有四卷,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,失傅了。但是这个论文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它对于经题有个简单解释。他说:‘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者,彼尽摄取,故名宝积。’从这一句,我们对于这个经题的意思,能够知道一个大概。这是简单将方等,方等部《宝积经》介绍出来了。

 

参、译者·菩提流志简介

 

刚才讲这部经翻译的人很多,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,我们单单介绍集大成的人——菩提流志。‘菩提流志’是梵语音译,‘此云觉爱’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爱;‘菩提’是觉,‘流志’是爱。‘南天竺人’,那时候印度称为天竺,就是南印度人。‘唐武后时来’,武则天的时代到中国来。‘译三藏经’,他是翻经的法师。‘开元释教录九曰’,《释教录》是佛教经典的目录,目录里面有简单的介绍。说‘沙门菩提流志,本名达磨流支’,他原来的名字叫达磨流支,‘达磨’是法,‘流支’是希(稀)有的意思,所以他的本名是法希有。‘天后改为菩提流志’,‘天后’是武则天,武则天大概嫌他这个名字意思不好,她心血来潮给他改了个名字,改成觉爱。‘唐言觉爱,南印度人。’《宋高僧传》三曰:‘释菩提流志,南天竺国人,净行婆罗门种,姓迦叶氏。’诸位如果要知道得详细一点,可以看《高僧传》;《宋高僧传》是《高僧传》的第三集,里面有他的传记。

 

肆、本经简介

 

下面是讲本经的内容,也略微做个介绍。

 

‘此经乃《大宝积经》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’,所以这个经文有上、下两卷,在《大宝积经》里面上卷是九十一卷,下卷是九十二卷。‘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。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。’这个‘诏’是武则天的圣旨,奉皇帝命令来翻译的。‘阅藏知津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’,《阅藏知津》是蕅益大师作的,蕅益大师将这一部经分为十五个段落,每一段落的内容介绍在下面。

 

第一段,‘佛在鹿苑’,就是鹿野苑;‘与千比丘,五百菩萨俱。’前面括弧“序分”跟“正宗分”,是《阅藏知津》里头没有的,这是我们因为讲这部经,为了便利起见,我们加上去的,就是把这部经开三分。第一段跟第二段是属于序分;第一段是通序,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。第二段、‘有诸菩萨业障深重,疑惑退转。弥勒菩萨慰问令喜。’所以这一开端就晓得,这部经为什么说的,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。我们的的确确是业障深重的愚痴菩萨啦!大家受了菩萨戒,都是菩萨,虽受了菩萨戒,还是很愚痴啊!这就是本经所说的。

 

第三段,这是本经的正宗分。‘有六十人随劝诣佛’,随著弥勒菩萨的劝告,这六十个人就跟著弥勒菩萨去见释迦牟尼佛了;见到之后也很惭愧,善根发现——‘投地悲泪’。佛安慰他们,叫他们起来,说他们往昔诽谤法师的恶业,多生多劫受苦,将来这个业报尽了,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由此可知,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学过净土法门,都念过阿弥陀佛,只是业障太重了,不能往生,在六道里面吃尽了苦头。

 

第四段,‘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,佛赞印之。’这六十位菩萨,这是稀有的,人数不多。他们听了佛的开导,真正忏悔,回头改过自新,发十三弘誓。佛听了之后,对他们也很赞叹。

 

第五段,‘弥勒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,安稳得脱。’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。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现在我们应当成就几种法,才能够安安稳稳脱离六道轮回、脱离生死苦海。

 

第六段,‘佛答以二种四法。’这个二种四法,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。第一种四法是‘不求他过失’,这第一条。‘亦不举人罪’,这是第二条。‘离粗语悭吝,是人当解脱。’在末法时期,这四条最重要了,一定要遵守、要做到。佛说了这四法,又说另四法,就是第七段讲的,‘当舍于懈怠’,这是第一。‘远离诸愦闹’,‘愦闹’是热闹,喜欢热闹这是很大的障碍。‘寂静常知足’,要守住这四法,‘是人当解脱’。这是告诉我们在末法时期修行,必须具备这两种四法,就是八种法,我们才能够平平安安得到修学的效果,达到修学的目标。

 

第八段,‘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,成二十利,又二十利。’这二十利,是两种二十利,共四十种利益,要以无希望心去修法布施才能得到。

 

第九段,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、恶乐,完全是说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,以及修行人的状况,读了之后,真的是毛骨悚然啦!世尊距离我们三千年,三千年前就把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,看得这么清楚,这正是所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

 

第十段,说明‘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’。这个‘慧行菩萨’,我们要明了,学不得,决定不能学他。

 

什么是‘慧行’呢?

 

开了智慧的,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是我们大乘法里面常常讲的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萨。也就是常说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样的人才是慧行菩萨。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行。因为慧行菩萨所做、所为、所表现的很特殊,我们不能学;要学他,人家是上天堂,我们还是要堕地狱,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 

第十一段,是说明‘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’。‘初业’是初学的菩萨,我们现在这个阶段,一定要晓得利养的过失,只要沾著利养,不但你道业不能成就,必定会被拖累到阿鼻地狱。学佛,没成佛,反而堕到阿鼻地狱之道不是佛菩萨愿意见到的。但是末法时期,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,所以这一段经文很长,说明了利养的过失。

 

第十二段,是‘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,世语过有二十’。到后面再跟诸位详细解释。‘睡眠过有二十,众务过有二十。’这个‘众务’,就是做种种与修行不相干的事情,现在很普遍哪!

 

大家都忘掉了,百丈大师曾经说过:‘佛门以无事为兴旺’啊!

 

道场什么叫兴旺?

 

没事叫兴旺啊!

 

事情太多了,香火鼎盛,信徒很多,那是佛门衰相,不是盛相。

 

为什么呢?

 

没有一个人成就!人虽然很多,没有一个开悟的,没有一个证果的,甚至于是没有一个能往生的。它盛在那里!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。

 

第十三段,佛说‘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,非出家者’。这个形式上出家,实在讲诸佛如来不承认他是出家弟子。

 

第十四段,说明戏论的过失有二十。

 

正宗分的最后,说明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。所以这一部经也是最后导归极乐,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弥陀净土,那么这一部经对我们就非常重要了。

 

末了第十六段是流通分,蕅益大师《阅藏知津》里面只讲到十五段,后面还有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。以上是本经大意简单跟诸位做一个说明。

 

伍、简释经文

 

一、序分

 

(一)佛在鹿苑·与千比丘·五百菩萨俱

 

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波离奈城。仙人住处。施鹿苑中。

 

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,我想我们可以省略,这个‘处所’就是常讲的鹿野苑。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。到印度朝圣,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,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,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,就在这个地方。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,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。

 

与大比丘众。满足千人。复有五百诸菩萨众。

 

这是八种成就的众成就,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。

 

(二)有诸菩萨业障深重·具足不善之行·疑惑退转·弥勒菩萨慰问令喜

 

第二段是别序,就是本经的发起。

 

是时众中。多有菩萨。

 

这就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。由此可知,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,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,故意做这个示现,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。他们所犯那些过失,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,他们来表演,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啊!

 

那么有那些过失呢?

 

业障深重。诸根闇钝。

 

这一句是总说,总而言之一句话,业障重啊!

 

业是什么呢?

 

业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活动、造作。这一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就叫它做业障。这个业障太深太重了,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啊!“诸根闇钝”,“诸根”是指六根,六根不聪明,眼虽然能见,往往把事情看错了;耳虽然能听,真正意思没听出来,这是指这根性不利。下面别说有十二句,这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,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。第一、

 

善法微少。

 

什么是善根?

 

世法善根,无贪、无嗔、无痴;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,如果我们贪、嗔、痴都具足,那我们根本没有善根啊!他们还有善根,善根少就是了。我们没善根啊!这怎么得了呢!菩萨善根是精进,而我们每一天懈怠、懒散。

 

好于愦闹。

 

这个“愦”是昏愦,我们一般讲糊涂啊!“愦闹”就是现在讲胡闹啊!

 

你们晓得什么叫愦闹的场所?

 

现在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娱乐的场所就是。唱歌、跳舞那是胡闹啊!他们是喜欢搞这些。

 

谈说世事。

 

这是第三。“世事”的范围包括太广了,世事里面有邪,还有正。

 

那些是正呢?

 

孔子、孟子所讲的是正,都是世事啊!

 

世事不好吗?

 

世事不能出三界。诸位要晓得,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、出三界,所以儒家的教育虽然是好,能帮助我们得人身,甚至于帮助我们生天,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、出三界。所以

 

“世事”什么呢?

 

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;喜欢谈论这些东西。今天外国人讲科学、技术也是世事;讲到外太空,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,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这个世事里头有正、有邪,邪的就是堕三恶道了,正是三善道啊!第四、喜欢睡眠,贪睡啊!第五、

 

多诸戏论。

 

“论戏”的范围也非常广泛,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,都叫戏论。

 

广营众务。

 

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里太多太多。“营”是经营,“务”是事务,“广”是多啊!刚才说过了,百丈禅师讲‘佛门以无事为兴旺’啊!那怎么可以多事。

 

那些是多事呢?

 

我们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,法会就是多事,何况其余啊!这些地方,向下世尊广说,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。

 

佛法修学的是什么?

 

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告诉我们‘清净、平等、觉’。这个事情搞得太多了,心怎么能得清净呢?应酬太多了,不能‘清净’啊!事务太多了,那里能‘平等’呢!一天到晚迷惑颠倒,怎么可能有‘觉悟’呢!这一些都是广营众务的过失。第七句是——

 

种种贪著。

 

这个范围太大了,名闻、利养、五欲、六尘,放不下啦!第八、

 

为所不应。

 

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,都是佛不许可的,他偏偏去造作。第九、

 

妄失正念。

 

妄是虚妄,成天干虚妄的,把正念失掉了。第十、

 

修习邪慧。

 

“邪慧”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,不是真智慧啊!第十一、

 

下劣精勤。

 

他也很努力,一天到晚不休息,忙得不亦乐乎!

 

忙的什么呢?

 

忙的是三途事业。这个“下”就是三恶道,不是三善道啊!

 

“下劣”是什么呢?

 

搞贪、嗔、痴的,争名夺利;搞这些事情,他勇猛精进,在那里干。末后一句:

 

行迷惑行。

 

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啊!包括在家、出家。如果我们仔细反省,要有这些毛病,无论修学那个法门,都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;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——心净则土净。西方世界是净土,不是秽土啊!所以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呢?迷惑,不清净啊!与净土不相应。诵经再多、念佛再多,古人所谓的‘喊破喉咙也枉然’,只能跟净土结一个善缘,这一生不能往生。

 

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,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啊!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很深,为什么没去得了呢?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,所以念佛不能往生。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一部经,这个因缘稀有,想一想看,如果还犯这些过失,那这一生势必要空过了,如果能够认真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。

 

再看下面经文:

 

尔时。弥勒菩萨摩诃萨。在于会中。见诸菩萨。具足如是不善诸行。

 

“具足”,前面所讲的十二条他统统都犯了,全都有。弥勒看这些菩萨,他有这么多的过失啊!

 

作是念言。

 

他心里面这样想著:

 

此诸菩萨。于无上菩提。圆满道分。皆已退转。

 

古人常说:初发心成佛有余。‘初发心’都是发的善心、好心啊!由于业障深重,诸根闇钝,所以很容易退转、很容易迷惑,特别是名闻、利养。这个初发心出家的人,没有人供养他,生活很清苦,道心很坚定。修行几年了,稍稍有一点成就了,名闻、利养来了,这一来就堕落了。内有烦恼,外有诱惑,他怎么不堕落呢!所以于无上菩提退了。弥勒菩萨看了起慈悲心:

 

我今当令。是诸菩萨。觉悟开晓。生欢喜心。

 

弥勒菩萨来帮忙啊!帮忙这一些愚痴菩萨。

 

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的,什么叫做大慈大悲?

 

什么叫做救济贫苦?

 

修行人没有道,那是贫啊!

 

修行人依旧还犯过失,那是真苦啊!

 

弥勒菩萨在此地行慈悲救济啊!你看看他是怎样救济这一些迷惑颠倒的菩萨们——叫他“觉悟开晓”,就是破迷开悟啊!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这就是大慈悲,这是真正的救济。

 

作是念已。

 

弥勒菩萨动了这个念头。

 

即于晡时。从禅定起。

 

“晡时”是午后;中午用过斋之后,他从禅定起来。

 

往到其所。共相慰问。复以种种。柔软言词。为说法要。令其欢喜。

 

弥勒菩萨的确很有智慧。我们今天讲,高度的智慧啊!他并不责备他们,他去安慰他们——和言善语的安慰他们啊!让他们生欢喜心,对菩萨有好感,这样才能够接受他的诱导。

 

因告之曰。诸仁者。

 

“诸仁者”是对他们的尊称。

 

云何汝等。于无上菩提。圆满道分。而得增长。不退转耶。

 

这个问得好啊!不责备他犯过失、不责备他退转,反过来问:你们对无上菩提圆满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叫它增长,而不要退呢?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——平常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怎样说话。真正帮助人觉悟,帮助人改过自新,不用责备的口吻,用关怀、爱护的口吻,用诱导、启发的方法,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弥勒菩萨高明之处,所以这些人听到的时候都很欢喜,喜欢跟他谈话。

 

你看!

 

是诸菩萨。同声白言。尊者。我等今于。无上菩提。圆满道分。无复增长。唯有退转。

 

这些人都说老实话:我们对无上道没有增长,天天在倒退啊!

 

何以故。

 

为什么我们天天在退转呢?

 

我心常为疑惑所覆。

 

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“疑”是菩萨重大的烦恼,是修学严重的障碍啊!他们有疑、有惑,惑是迷惑。

 

于无上菩提。不能解了。

 

这是讲到他业障重,虽然常常听世尊讲经说法,听了不能够了解,不但不能了解,往往把佛所讲的话听谬了,错解了意思。我们开经偈上念的‘愿解如来真实义’,他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,曲解如来真实义了,这都是业障深重的相。底下他说得好。

 

云何我等。当作佛耶。不作佛耶。

 

这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。他们常常怀疑:我们学佛好?还是不学佛好呢?作佛好?还是不作佛好呢?常常有这个问题在,这是对于善法的怀疑。

 

于堕落法。亦不能了。

 

三途六道,种善因,得善果;造恶业,一定要受恶报。佛也讲得很清楚啊!他对这个也疑惑。

 

云何我等。当堕落耶。不堕落耶。

 

我们会不会堕落呢?

 

真的堕落?还是假的堕落呢?

 

这些疑问常常现前。

 

以是因缘。善法欲生。常为疑惑之所缠覆。

 

当然任何一个时代,任何一个众生,不可能没有一个善念,一切众生都是善、恶混杂的,看看是善多恶少,还是恶多善少就是了,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。他们善念生,但是有怀疑;怀疑的时候,善就不能成就了,于是很容易退转。这一些菩萨都很老实、很难得,我们今天所谓他还有自知之明,还算不错啊!虽然犯了过失,还有救,所以弥勒菩萨来救他们。

 

尔时。弥勒菩萨。而告之曰。诸仁者。可共往诣。如来。应供。正遍知所。而彼如来。一切知者。一切见者。具足成就。无障碍智。解脱知见。以方便力。善知一切众生所行。当为汝等。随其根性。种种说法。

 

这也是弥勒菩萨高明之处。

 

弥勒菩萨能不能跟他讲经说法呢?

 

当然能。

 

弥勒菩萨为什么不说呢?

 

因为他是菩萨的地位,这些人对他讲经说法未必能相信啊!所以弥勒菩萨介绍:‘我们去见佛。’大家听到佛,当然就没有话说了。我们一同到佛那个地方去。“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。”这是如来十号里面的三种,我们在这里也不详细解释了。“而彼如来,一切知者,一切见者。”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!所谓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,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。佛的智慧是圆满的,佛的自在是圆满的,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,“以方便力、教诲众生契机、契理。前面讲“具足成就,无障碍智,解脱知见”,这是理,佛说法‘契理’啊!又说“善知一切众生所行”,一切众生,生生世世所造的因、所受的果报,佛都知道,所以说法就‘契机’啊!他们去见佛,佛一定随其根性种种说法,这是契机、契理。

 

经文的三分,发起序应当到此,这是个大段落。下面是本经正宗分的开始,应当要单起一行,这部经当时我是叫悟广师从频伽藏里面抄出来,再依大正藏去分段落。大正藏里面分的段落跟标点问题很多,但是这个经文诸位一看就晓得,你仔细看它,四个字一句,所以不难读诵。

 

二、正宗分

 

(一)有六十人随劝诣佛·投地悲泪·佛慰令起·并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·多受众苦·后亦当生极乐世界

 

是时。五百众中。有六十菩萨。与弥勒菩萨。往诣佛所。五体投地。顶礼佛足。悲感流泪。不能自起。弥勒菩萨。修敬已毕。退坐一面。

 

当时在会菩萨有五百人,五百人当中只有六十个人,听了弥勒菩萨的话,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释迦牟尼佛。这些菩萨刚才说过了,大权示现。那么弥勒菩萨把这些人带到世尊面前,行礼完毕之后就坐下了。

 

尔时。佛告诸菩萨言。善男子。汝等应起。勿复悲号。生大热恼。

 

弥勒菩萨致敬之后是坐在一边,这六十个菩萨跪在地上没起来,这忏悔,很难过啊!所以佛看到这个样子,也安慰他们,叫他们不必悲伤、也不必烦恼。

 

在这个地方,有一点常识,顺便跟诸位说说。如果正宗分要从“尔时,佛告诸菩萨言...”,这个地方开始,这个经题可以加上‘佛说’,就是《佛说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》;也就是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,通常经题上加‘佛说’。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,就不加‘佛说’;所以如果正宗分从“是时,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”这个地方开始,就不加‘佛说’了。这是一点常识,以后诸位看经典,有些经是佛说,有些经不加佛说。那不加‘佛说’,难道就不是佛说的吗?还是佛说的。加佛说,不加佛说,关系在这个地方——正宗分第一句话,是不是佛说的。

 

我们看下面佛这一段开示就非常重要了,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。

 

汝于往昔。造作恶业。

 

这一句是总说:你过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恶业。

 

那些恶业呢?

 

于诸众生。以畅悦心。

 

这“畅悦心”是很痛快、很舒服啊!干些什么事情呢?

 

嗔骂毁辱。障恼损害。

 

八桩事情。对待这一些众生,他骂人,骂得自己好痛快。造这个恶业啊!

 

随自分别。

 

随著自己的知见分别,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用事、刚愎自用,不讲理啊!

 

不能了知。业报差别。

 

造作这些业的时候,这个业因有果报;他不知道啊!

 

是故汝等。今为业障之所缠覆。

 

你们今天虽然听佛讲经说法,不解如来真实义啊!这是业障缠覆。

 

于诸善法。不能修行。

 

而于恶法很容易去造作,善法很难修行,这个都是业障深重的状况啊!

 

时诸菩萨。闻是语已。从地而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善哉世尊。愿为我等。说此业障。我等知罪。当自调伏。我从今日。更不敢作。

 

这一段所说的,非常难得而稀有啊!肯改过、肯自新,这样的人就有救了。有惭、有愧,求佛详细说明,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,和今天所遇到的这些障难,知道这些罪,他就能够改过自新,像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‘洒心易行’,从今以后不敢再造了。

 

尔时。佛告诸菩萨言。

 

这就是给这六十个菩萨讲。

 

善男子。汝曾往昔。于俱留孙佛。如来法中。出家为道。

 

这个时间太久了。“俱留孙佛”是贤劫第一尊佛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,这个时间很久了。俱留孙佛那个时代,他们出家、修行。“俱留孙”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所应断,烦恼是所应断的,无明是所应断的,所应断的他统统都断尽了,这个名号的意思在此地。

 

自恃多闻。修持净戒。

 

可见这一些人很聪明、也很有智慧,听的经很多;他们仗著自己闻经多,又自己以为戒律很清净。这个倒也不错,修得也蛮好,那业障在那里呢?底下讲:

 

常怀憍慢。傲逸之心。

 

这毛病出来了,对人表现得骄傲;现在的时髦话——值得骄傲啊!这些菩萨的毛病就在此地。你看,他多闻,多闻本来是很好啊,值得骄傲!戒律清挣,也很好啊!值得骄傲!这一‘值得骄傲’就完了。

 

你们今天自己有一点长处,别人不如你的,你还值不值得骄傲呢?

 

如果你也值得骄傲了,那你好好念念这一段经,看你再骄傲不骄傲。“慢”是傲慢,“逸”是放逸,就是很随便。

 

又行头陀。少欲知足。

 

这个更难得了!“头陀”是苦行,这些人修行的时候,曾经修苦行;“少欲知足”,非常难得啦!

 

于是功德。复生执著。

 

他毛病出来了,著相啊!这个著相也是值得骄傲——别人的修行都不如他,他得到这些在家信徒们恭敬供养。这里头的意思很深、很广,诸位要很冷静、很仔细的去体会,这些文字不能够含糊笼统放过。下面佛把造作罪业的具体事相说出来了。

 

尔时。有二说法比丘。

 

有两个出家人,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讲经说法的,讲经说法当然听众多,供养也多。

 

多诸亲友。名闻利养。

 

这是说法的法师一定会得到,一定会有这个现象啊!

 

汝于是人。以悭嫉心。

 

你们这些菩萨看到这个法师讲经说法了,你嫉妒他。

 

妄言诽谤。

 

你要破坏、嫉妒他。破坏他,怎么诽谤呢?造谣生事,说这些比丘

 

行淫欲事。

 

是时法师。亲友眷属。由汝离间。说其重过。皆令疑惑。不生信受。

 

这是把听众对法师讲经说法的信心破坏了,使大众对这个法师不能够相信了。

 

彼诸众生。于是法师。无随顺心。断诸善根。

 

要晓得,在一切法里面,闻法的功德是没有一样能够跟它相比的;闻法能生智慧啊!特别是恭敬心。佛在经上说,古大德也常说,印光大师说得更好,‘一分恭敬,得一分利益:十分恭敬,得十分利益’啦!

 

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坏了,那什么功德都得不到了。这个叫什么?

 

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。

 

他造的是这个罪业——造谣生事,破坏道场。

 

是故汝等。由斯恶业。

 

就由于造这种恶业,你们已经

 

于六十百千岁中。生阿鼻地狱。

 

“六十百千岁”就是六百万;造这个罪业,你们已经在阿鼻地狱里面度过六百万年了。这个六百万年是指人间的岁月,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。你看造罪太容易啊!已经在阿鼻地狱过了六百万年了。这个阿鼻地狱,诸位读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有详细解释。《楞严经》里面也说得很详细。

 

余业未尽。

 

还有余罪;重罪报掉了、报完了,还有罪啊!于是就转到比较轻一点的地狱。

 

复于四十百千岁中。生等活地狱。

 

“四十百千”就是四百万;等活地狱里头再过四百万年。‘等活’是八大地狱之一,就是八热地狱,八热地狱第一个就是等活。

 

余业未尽。

 

这个余业还没有完了。

 

复于二十百千岁中。生黑绳地狱。

 

等活下面就是“黑绳”,这个受罪比上面稍微轻一点点,还是属于八大地狱。

 

复于六十百千岁中。生烧热地狱。

 

“烧热地狱”就是八大地狱的第六、第七,这些我都不详细讲,《佛学大辞典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法苑珠林》里头都有,参考的东西很多。以上在大大小小的地狱里面受报,以人间的时间来算,总共是一千八百万年。

 

这个造作罪业太容易了,受苦这么长,几个人知道?

 

从彼殁已。还得为人。

 

从地狱里出来,就恢复人身了。

 

得人身怎么样呢?

 

五百世中。生盲无目。

 

就是生下来就瞎眼,五百世啊!这是余报啊!

 

以残业故。

 

当然这样的人,他的生活一定很困苦。

 

在在所生。常多蒙钝。

 

“钝”是根性不利;“蒙”就是懵懵懂懂,没有智慧。

 

忘失正念。障覆善根。福德微少。形容丑缺。人不喜见。诽谤轻贱。戏弄欺嫌。常生边地。

 

这是他受的果报。过去生他这样作弄别人,现在得人身处在下贱这种地位,也遭到别人诽谤、轻贱、戏弄、欺负。“常生边地”,“边地”就是文化非常落后的地区,用现在的话说,这里面没有教育,生在这个地方没有受教育的机会。

 

贫穷下劣。丧失财宝。资生艰难。不为众人。尊重敬爱。

 

这是讲五百世虽得人身,要过这样艰苦的岁月。

 

从此殁已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法欲灭时。还于边地。下劣家生。

 

这是说他再得人身的时候,就像我们现在这种末法时期。“末世五百年”就是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,也是经中常说的五五百年的这个年代,选是在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出生。因为过去谤法,所以没有机会闻佛法。

 

匮乏饥冻。为人诽谤。忘失正念。不修善法。设于修行。多诸留难。虽暂发起。智慧光明。以业障故。寻复还没。

 

这是讲业障深重,虽然智慧稍稍现前,立刻就又迷失了。或者是遇到其他的障碍,障缘很多啊!

 

汝等从彼五百岁后。是诸业障。尔乃消灭。

 

这个现象,他真正这个觉悟能保持了,所以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他的业障就消除了;消除之后再依教修行,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这才能够脱离三界啊!才能够了生死永脱轮回。

 

于后得生。阿弥陀佛。极乐世界。是时彼佛。当为汝等。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。

 

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。

 

(二)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·佛赞印之

 

尔时。诸菩萨等。闻佛所说。举身毛竖。深生忧悔。便自抆泪。前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今发露。悔其过咎。我等常于。菩萨乘人。轻慢嫉恚。及余业障。今于佛前。如罪忏悔。我等今日。于世尊前。发弘誓愿。

 

前面说过,这一些业障深重、愚痴的菩萨,有意无意之间造作种种的恶业,他造作恶业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是果报实在是太恐怖!经典里面,类似这一些开导处处可以见到,何以学佛之人依旧不知道警惕,还是毁犯!这一桩事,佛在这部经上有详细的为我们说明,此地我们要细心去观察——造作罪业似乎并不很严重,为什么果报会有这么重?这个地方的事、理要不能透彻明了,就不能叫我们断疑生信。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上,这一些菩萨听佛说了之后“举身毛竖”。我们常讲听了以后‘寒毛直竖’;我们今天听了有没有这个情形呢?没有感觉到。没感觉到那叫麻木不仁,这个罪业我们还照干不误。由此可知,这六十位菩萨他们的业障虽然说重,那比我们轻得太多了,他听了有这样的感触,我们听了没有感触,他们有救,我们没有救了。

 

‘结罪’,前面佛说得很清楚,不是对一个人结罪。因为造作罪业的人,由于嫉妒、嗔恚,所以才恶意的诽谤,造谣生事,破坏道场、破坏大众的信心。佛门常说:‘杀人生命这个罪轻。’你杀人,杀一个人,杀一百人,乃至于杀一万人,一千万人,那个罪业都不重。

 

断一个人的法身慧命,这个罪就重了。

 

为什么?

 

这一个人如果遇到机会,今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;一个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他就作佛作菩萨了。他作佛作菩萨,你要晓得他在虚空法界里头,要度多少众生,不只千万、亿万啊!所以你障碍一个人的法身慧命,比你杀一千人、一万人那个罪不晓得重多少。这是我们一般人很难体会的,细细去观察思惟,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。古人常说‘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’。法师纵然有过失,他是凡夫不是圣人;何况法师的过失是真的过失,还是他有意示现的,我们也不晓得,我们凡夫看不出来。

 

过去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很好,他曾经讲:‘做法师的人、讲经说法的人,能说不能行,国之师也。’

 

他能说;说了怎么样?

 

他自己做不到。

 

叫大家断贪、嗔、痴,他贪、嗔、痴没断,这个人我们要不要尊敬他呢?

 

要尊敬他。‘国之师也’,他是国师,我们一国人的老师,因为他教的是正法,教的没错,不是邪法。所教的我们如果能够肯学,决定得利益。所谓是‘青出于蓝,而胜于蓝’,学生的成就往往超过老师之上的。只要他说的不是邪法,这是‘国之师’也。

 

‘能说又能行,国之宝也。’国宝少,国师多,所以都要尊重,不能看到他有一点瑕疵,就把他所说的法整个否定掉了。这是断众生的法身慧命,所以才遭这样残酷的果报。经上说他堕地狱,从阿鼻地狱、等活地狱到烧热地狱,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;而实际上他在地狱里头受苦所感受的,那真的叫无量劫,这就是我们谚语常说的‘度日如年’,所以他在地狱里感受的时间,比这个时间不晓得要长多少倍。‘时’法不是定法,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,有的人感觉一年好像没几天,很快就过去了;有一些人在苦难当中,这一年好长好长。佛告诉我们‘时’不是一个定法,全凭个人的业感。这一些菩萨善根还算是深厚的,听了佛说过去这个因果报应,举身毛竖。

 

“深生忧悔”,这就是生惭愧之心。

 

“便自抆泪,前白佛言,世尊,我今发露,悔其过咎。”“抆泪”,从前多半是衣袖擦眼泪。他们在佛前发露忏悔。“露”是过去、现在所造的罪业毫无隐瞒都能够说出来。忏悔最要紧的是从今之后,再不做同样的错事了,真正彻底改过自新,这种忏悔才有用处。决定不是做错事情,在佛面前祷告忏悔,明天照做,做了再忏悔,那个一点用都没有,那个罪就更重。等于是天天欺骗佛菩萨,在佛菩萨面前打妄语,所以忏悔最要紧的是‘后不再造’。他们是真干了,我们听他所说的。

 

“我等常于菩萨乘人”,“菩萨乘人”就是弘法利生的,这里面有出家菩萨,有在家菩萨。无论是出家、在家,弘扬正法的就叫菩萨乘人,我们也讲是大乘菩萨。

 

“轻慢嫉恚,及余业障。”“轻”是瞧不起他,轻视他;“慢”是怠慢他;“嫉”是嫉妒;“恚”是嗔恚。嫉跟恚是心里面,轻慢是表现在外面;内有嫉恚,外表示轻慢。以及其他的业障。

 

“今于佛前,如罪忏悔。”过去所造的罪业今天在佛前发露忏悔。

 

怎么忏悔法呢?

 

改过自新。

 

下面他们发的十三条大愿,就是具体的改过。请看经文,这些地方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。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

 

“至未来际”,这一句话很要紧,因为经是大乘经,是菩萨法;小乘法里面是‘尽形寿’——我这一生尽形寿,大乘法里不能讲尽形寿,尽形寿范围太小了。‘尽未来际’,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,不是这一生。这才是真实的忏悔,彻底的悔改。

 

若于菩萨乘人。见有违犯。举露其过。

 

这是从前干的事情,看见这些弘法利生的菩萨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,他犯了戒,他做错事情了;“举露其过”,就是把他的过失揭露出来,向大众宣布,让大家远离这个大乘菩萨,不要去听受他说法,不要去跟他学习。从前是有这种嫉妒障碍,现在从今之后再不做这个错事了。如果还有这个,那

 

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再干这个事情,我们就是欺骗世尊。这一条摆在第一,正是前面世尊所说的举例——造业举的例子,这一条是最重了。再看第二句。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

 

十三大愿,每一条前面都是“从今日,至未来际”。

 

若于菩萨乘人。戏弄。讥嫌。恐惧。轻贱。

 

这个句子好懂的我们就少说几句。“恐惧”,就是我们所讲的威胁、吓唬他。

 

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这都是过去常常犯的毛病,或是有意,或是无意。

 

无意怎么会犯呢?

 

无意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,自己不能控制,常常犯这些过失。第三句: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见在家。出家。菩萨乘人。以五欲乐。游戏。欢娱。见受用时。终不于彼。伺求其过。

 

这一条也很难得,“五欲”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世间人所讲的娱乐。他见到在家、出家的大乘菩萨,也去享受世间五欲、六尘之乐;在过去他看到这个情形,在里面找麻烦,找他的毛病,找他的过失,就是找他的把柄来诽谤他、糟蹋他;从今而后悔改了,不但不再像往昔这样造罪业,反过头来

 

常生信敬。起教师想。

 

即使他享受五欲、六尘之乐,我们还是相信他,还是尊敬他,还是以他为师跟他学习,这就是具体改过的样子。

 

若不尔者。

 

若不如是。

 

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在这一条里面特别提出在家、出家,这里面在家菩萨示现享受五欲游戏的娱乐多,出家比较少。在一般世间这种欢乐场所,出家人少去,但是在家的菩萨会去,所以特别提出在家、出家。我们学佛,常常在经论上看到,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,诸佛菩萨度众生,就是接引众生,手段、方法也不尽相同。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智慧,看不出来,往往我们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,破坏清规,实际上他是度某一类的众生。

 

在中国历史上,古代的,大家知道中国出现‘济公活佛’;近代,民国初年,江苏金山寺人家称‘金山活佛’的妙善法师。妙善法师的行持跟济公差不多,也是示现疯疯癫癫的。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,绝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想像得到,能够测度的。像这些人我们一定要尊敬、一定要深信不疑。仔细去观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,都是教导人了生死、出三界,于佛经教没有违背,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。第四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于菩萨乘人。悭亲友家。及诸利养。恼彼身心。令其逼迫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这一段的意思要说一下,这是弘法的这些大德(菩萨乘人都是包括在家、出家的),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、供养他。“亲友家”,也许这些亲近的、供养的,有你的亲戚、朋友,有很多你认识的人,你看到这些人对他供养、对他尊敬,心里就很难过了。这个事情真有,不是假的,我们也见到,最明显的就是父母亲。往往法师到信徒家里,他的儿女是法师的信徒,见到法师都跪拜、恭敬、供养,父母在旁边看到,好难过!儿子对我都不拜,也不供养,天天还给我气受,那个外人,他为什么天天去跪他、拜他,好不容易赚到的钱还要去供养他——心里头不服。这是指这一条,那么就想方法障碍了。“恼彼身心”,教他生烦恼、逼迫他。这个事情常见啊!这部经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的,那个时候就有,何况今天。实在说,法师教导信徒,首先要教他孝养父母。你对父母不孝敬,对师父孝敬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 

那有亲人不孝敬,去孝敬和自己关系疏远的呢?

 

这在理上讲不通的,违背伦理。所以佛教我们第一个是‘孝养父母’,第二句才是‘奉事师长’。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这个是法师一定要教导的。如果他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,你这个法师到他家里,他的父母就欢喜了。这些事,这些道理,我们都要深思,都要认真去反省,不要叫众生造罪业。第五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于菩萨乘人。以一粗言。令其不悦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“粗言”,粗鲁的言语,说话不好听,让人听到心里难过。这个口业也是很容易犯的,三业清净里面,《无量寿经》在修行纲领上把口业摆在第一条‘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’。身、语、意这三条应当是身业摆在第一,为什么把语业摆在第一,就说明最容易犯的是口业,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条。第六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于菩萨乘人。昼夜六时。不勤礼事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前面五条是过去、今生常常犯的过失。对于大乘菩萨不知道恭敬、不知道承事,而且常常以嫉妒、傲慢这种心态来对待这些菩萨乘人。从第六条以下,从今而后不但过去这些恶劣的心态要改过来,要认真的勤修恭敬、承事。所以他发愿“昼夜六时”,就是不间断,这种恭敬心不会退失。勤于礼事,“事”是侍奉。第七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为欲护持。此弘誓故。不惜身命。若不尔者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此地讲的“护持弘誓”,广义的是讲这十三条,狭义的来讲就是前面这六条,发誓我一定要做到。不但现前要做到,生生世世永远去做到。“不惜身命”,这是遇到有障难,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,绝不违背自己的誓愿。下面一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于声闻。及辟支佛。以轻慢心。谓于彼等。不胜于我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前面是对大乘菩萨,这一条是对小乘。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,看到修小乘的法师总是把他贬低一级,瞧不起他、轻视他,这也是错误的。大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‘礼敬诸佛’,‘诸佛’范围非常广大,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。诸佛里面包括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;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,那有不恭敬的道理!声闻、缘觉也是未来佛,现在虽然修的是小乘,将来必定回小向大。佛在经上有说:小乘人证得阿罗汉果之后,经二万劫回小向大,而辟支佛在一万劫的时候他就回小向大了;所以那都是未来佛,怎么可以以轻慢心说他不如我呢?“彼等”就是说这些小乘人。“不胜于我”意思就是他不如我——我修的是大乘,他修的是小乘。不可以生这种贡高、我慢之心,生这个心就是生烦恼,心不清净、不平等,对于自己修学已经造成严重的障碍了。再看底下一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不善能。摧伏其身。生下劣想。如旃陀罗。及于狗犬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这一条很重要,也很难得。佛法讲根本烦恼,除贪、嗔、痴就是傲慢,傲慢是大烦恼,根本烦恼,世出世间圣人都承认这个烦恼与生俱来。那一个众生不骄傲,你们去调查一下,看看你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没有骄傲这个念头的。儒家教学(儒家是世间法不是讲出世间法),知道傲慢的坏处,所以儒家教人‘傲不可长’,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长,没有叫你断。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间,所以一定要断烦恼,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;因此,你要想超越轮回,这个傲慢心一定要断,这一条就是断烦恼的方法。儒家教人卑谦——谦虚卑下。佛在此地教这些人忏悔,也是教导我们。“善能摧伏其身”,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这个烦恼。要“生下劣想”,“下劣”是我不如人。对诸佛菩萨我们当然不如,对声闻、缘觉我们也不如。小乘里面地位最低的须陀洹果(初果),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我们怎么能比得上——我们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。即使是世间一般人,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,都有超过我自己的地方,怎么可以轻慢别人。所以常常要生下劣想,这是降伏自己的贡高我慢。下面举了两个比喻:“旃陀罗”,印度古时候社会阶级不平等,旃陀罗是四种人当中地位最卑下的;乃至于“及于狗犬”,用这种方法来降伏自己贡高、我慢的烦恼习气。第十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自赞叹。于他毁呰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这也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——自赞毁他,学佛也不例外。我们今天学的是净土法门,觉得净土法门第一殊胜,其他法门都比不上,这些话就是犯了自赞毁他。可是这些话我们在经典上也看到佛有时候也说,祖师大德也常常讲,那是他有特别的用意——勉励修学这个法门的同修,但是在外面决定不说,特别是对于不同宗派、法门的道场更不可以说。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,他是学禅根性的,他参禅,他有成就,他念佛不能成就。就像病人一样,他得的病不一样,因此他服的药不相同,但是药服下去之后他病就好了,这药到病除,就是真实的利益、真实的效果。这是我们学佛人应当要懂得的常识。我们遇到学禅的人,我们一定赞叹参禅;遇到学教的人,一定赞叹学教,勉励他、帮助他,这个才对。绝不能诽谤,那就错了。你说禅不好,禅是释迦牟尼佛传的,那你不是谤佛!既谤佛必定谤法,也诽谤参禅的这些人;你是谤佛、谤法、谤僧。你诽谤三宝,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,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绝不犯自赞毁他。第十一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不怖畏。斗诤之处。去百由旬。如疾风吹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这是叫我们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诤的场所,凡是有争执的我们应当要远离。“百由旬”是比喻,不一定真的要跑这么远,反正避开这个场所就对了。“如疾风吹”叫快速——赶快离开。学佛最要紧的是修清净心,这样的场所对修清净心决定有妨碍。所以佛教我们要离开、避开。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觉、正、净。宗门(禅宗)是从觉门入,觉而不迷;教下从正门入,正知正见;净土是从清净心入,净而不染。虽然说觉、正、净,实在讲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那有觉悟的人是邪知邪见,那有觉悟的人心不清净,所以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,这就是所谓‘法门无量,殊途同归’。《金刚经》上说的:‘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。’意思就在此地。你一个得到了,一切都得到了,所以我们对于不同法门应当赞叹,这才是正确的,这一条我们要记住。在现前这个社会,有争执的地方很多,凡是遇到这种场所要知道回避。人家是尽未来际,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做到‘与人无争,于事无求’,你的心就清净了,道业才能成就——道业就是清净心。第十二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若于持戒。多闻头陀。少欲知足。一切功德。身自炫曜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这一条就是说自己成就,或是持戒(戒律持得很严),或是多闻(广学多闻),或是修苦行,“头陀”是苦行。“少欲知足,一切功德。”这是说你修学有成绩、有成就,虽有成就绝不傲慢。“身自炫曜”,现在的话说‘值得骄傲’。这一值得骄傲就坏了,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骄傲。为什么不值得呢?你跟菩萨比比,你跟诸佛如来比比,差远了!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;人家成佛都不值得骄傲,你自己有一点点成就,就觉得了不起,就觉得值得骄傲,所以你就不能再进一步了。不但不能进步,反而天天在退步,‘不进则退’嘛!所以世间流行的‘值得骄傲’是很糟糕的一句话,这个观念把许多修行人都拉下去了。本来你还有成就,骄傲把你拉回三恶道去了。第十三条,

 

世尊。我从今日。至未来际。所修善本。不自矜伐。所行罪业。惭愧发露。若不尔者。我等则为。欺诳如来。

 

这一段是总结,也是概说。

 

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够保持,要能够持久,不能自己把它毁坏了。

 

如何能保持呢?

 

忍辱。忍辱能保持一切善。

 

所造的罪业要懂得惭愧,要知道发露忏悔。

 

这一条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早、晚课诵。早课,目的是提醒自己:我今天这一天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,佛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认真努力去做;佛说不可以做的,我们今天决定不去做。晚课,是反省、是检点,我今天这一天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有没有依教奉行,如果是对的,明天还要继续保持,如果有做错了,要赶快改过来,这叫做晚课。这样做早、晚课就有功德了;你是真的在学佛,真正在修行。早、晚课不是拿著经本念给佛菩萨听,佛菩萨不喜欢听这些东西。经是他讲的,还要你念给他听啊!许许多多人把早、晚课的意思搞错了,认为早晨念一遍给他听,晚上再念,天天都不缺,我这是佛的好学生,佛一定保祐我。其实你是造了罪业,自己不晓得。什么罪集呢?早晨骗佛菩萨一次,晚上又骗一次,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不缺,你这个罪过大啦!佛菩萨不是真在那里,泥塑木雕的这个像你都忍心去欺骗,你想想,你的罪过多重!你不学佛,不做早、晚课没这个罪过,一学佛,做早、晚课最后到阿鼻地狱去了,还不晓得怎么去的。学佛不能不明理,不能糊里糊涂的学,糊里糊涂的修。这是十三弘愿。

 

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佛对他们的赞叹。佛看到这些人真正能够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这值得奖励他的。

 

尔时。世尊赞诸菩萨。善哉善哉。

 

赞叹上面讲的六十位菩萨。

 

善男子。善说如是。觉悟之法。

 

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;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开悟了。大家听到开悟都感觉得很玄。

 

什么叫开悟呢?

 

知道自己的毛病过失,这个人叫开悟了。

 

把这些毛病过失(错误的行为)改正过来,这个人叫修行。

 

所以诸位要知道,你每天读经、念佛、拜佛是不是修行呢?

 

不一定。

 

如果你在生活行为上毫无改变,还是老样子,你每天念经、念佛、拜佛都不是修行,与修行不相干。你错误的观念、错误的言行没有改正过来,你没有修行。千万不要以为每天念几部经就是修行了,还觉得修得不错。不念经还没有傲慢心,念了经觉得自己了不起——我《无量寿经》都会背了,你还差得远了!所以你不念经没有这个烦恼,不造罪业,你把经背熟了之后,是天天生烦恼,到处造罪业。这都是错解如来真实义!佛是叫你读熟了常常记在心里,起心动念要想到佛的教诲——

 

我该不该动这个念头?该不该说这个话?该不该做这些事情?目的在此地。

 

所以知道自己的过失,这真正觉悟了。“善说如是,觉悟之法”。觉悟之后能回头。

 

善发如是。广大誓愿。

 

这就是指前面这十三愿。十三愿是真正看到他们回头了,改过自新了。

 

能以如是。决定之心。安住其中。一切业障。皆悉消灭。无量善根。亦当增长。

 

末后这两句话我们很爱听。我们自己知道业障很重,怎么样消业障?你现在会不会消业障?你要学这六十位菩萨,不要去找别人的毛病,要找自己的毛病,找到之后就把毛病改正过来,你的业障就消灭了,你的善根就增长了,这叫工夫。

 

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。弥勒。若有菩萨。为欲清净。诸业障者。当发如是。广大誓愿。

 

佛对弥勒菩萨说,意思就是对我们大家说;弥勒菩萨在这个法会里面是我们大众的代表,代表我们请法,也代表如来对我们宣示的一些教诲。我们要想身心清净、消除业障,就要像这些菩萨一样,要发广大的誓愿。由此可知,我们读了这十三大愿,不要以为这十三大愿是他们六十位菩萨的,与我不相干,那你念了算是白念。他们这十三大愿我们要细心体会,用他这个愿把自己的愿望引发出来,我们就得受用了。看到他们所犯的过失,想想我们自己犯的跟他同样的过失,他觉悟,我为什么不觉悟?他能改过,我为什么不能改过?这样读经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

 

尔时。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善男子。善女人等。护持此愿。当得圆满。不退转耶。

 

弥勒实在讲是代我们问的。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就是指我们现前的大众。如果我们也发这个愿,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到圆满?是不是能够得到不退转?这是我们很关心的。

 

佛告弥勒菩萨言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等。行菩萨道。护持此愿。宁舍身命。终不缺减。令其退转。

 

这是佛很肯定的说明行菩萨道自行化他。我们自己依照佛的教诲去做,这个‘做’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一点,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,依照佛的教诲去过日子,这叫行菩萨道。佛法与生活是一片的,绝对不是佛法是佛法,生活是生活,是两桩不相关的事情;那我们学它干什么?那就错了。所以菩萨道就是日常生活;离开生活到那里去修行?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日常生活我们归纳起来不外乎对人、对事、对物这三方面。凡夫在这三方面因为自己迷惑,没有智慧,知见不正,所以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做法都错了。佛的教诲是把我们这些错误修正过来,这个叫修行。所以你懂得修正自己对人、对事、对物的错误观念、想法、看法,你的生活就能得到幸福美满。

 

学佛非常现实,工夫得力,佛法殊胜的利益立刻就得到。

 

有许多学佛的同修,我看到很难过:一见面,看到这个人,相貌一年比一年衰,有些人一年没见了,见了面比去年瘦了。这个都是学佛工夫不得力;如果你学佛工夫得力,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的话,你应当一年比一年好。你的相貌好,容光焕发,身体好,这一定道理啊!这些理论实在讲并不难懂。佛在经上常讲‘相随心转’,相貌不好就是你用心不善,你心地要是真诚、清净、慈悲,你的相貌必定越来越像佛,和佛差不多(你看佛菩萨相貌多圆满!);你的体质也一定一天比一天健康,一天比一天正常,这是你学佛工夫得力,你得到真正的受用了。清净心能转业,转业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个身体,我们身体是不是转过来了,就是现在常讲的改变体质,体质真的会改变,这个体质是随心所转的。

 

(三)弥勒菩萨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·安稳得脱

 

再看下面第五大段,经文不长,只有一行半。

 

尔时。弥勒菩萨。复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菩萨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法欲灭时。成就几法。安隐(稳)无恼。而得解脱。

 

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。“于后末世,五百岁中”,这在佛法里面,是讲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叫“五百岁中”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末法一万年最初的五百年,要是整个说起来,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,所以这一句正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“法欲灭时”,这个灭不是真的灭,是佛法逐渐往下衰退。我们看看现前社会上的佛法,确确实实如佛所说“法欲灭”了。不要看台湾的佛法好像非常兴盛,那个兴盛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台湾的佛法可以说热闹而已。过去黄念祖老居士(没来过台湾),在北京讲经说法公开跟大家说:台湾的佛法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正的佛法在中国大陆。我到北京,那些听众把这个话拿来问我:台湾的佛法是不是假的?

 

诸位仔细观察一下,台湾佛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?

 

真正的佛法是教人了生死、出三界,假的佛法是教你继续再搞六道轮回。

 

台湾修福的人很多,修道的人很少。

 

修福的人多,福报修到那里去享呢?

 

问题可大了!

 

来生能不能再得人身是大有问题。来生要是不得人身,福报还是有的;畜生道里面很多有福报啊!我们不要自己认为自己福报很大,实在想一想,我们不如畜生啊!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,多少人侍候它、照顾它。我们到那里去,谁来照顾我们!想想看,福报不如啊!你看那小猫、小狗,照顾周到,它的福报从那里来的?前生修的。多看看就明白了,应当要警觉。

 

这个地方讲在这个末法时代,我们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得到“安隐(稳)无恼,而得解脱”,这个解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第一次的解脱。第二呢?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,那是究竟解脱。所以超越六道轮回并不究竟,一定还要超越十法界。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。西方净土不在十法界之内。

 

(四)佛答以二种四法而得解脱

 

1、不求他过失·亦不举人罪·离粗语悭吝·是人当解脱

 

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若有菩萨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法欲灭时。当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。而得解脱。

 

这是佛给我们说了非常重要的原则,必须要遵守。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,如果是违背、犯了这四个原则,你所修学的都不能成就。

 

何等为四。

 

第一条,

 

所谓于诸众生。不求其过。

 

不但是对这些大乘菩萨们,对一切众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烦,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。这一句话正是六祖在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:‘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’真正修道人,他念念当中,他顾自己的正念,那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。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,看别人的过失,就是自己过失现前。你自己心里头要清净没有烦恼,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。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到,我们里面烦恼起现行,这就是见人家的过失。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,我们业障深重的人,看诸佛菩萨也是业障深重。这就是佛所讲的‘相随心转’。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,你就明白自己是什么心。你看到一切人都有过失,自己的过失是无量无边。什么时候看到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这很要紧啊!所以说“于诸众生,不求其过”,这是修行人第一条要遵守的。第二,

 

见诸菩萨。有所违犯。终不举露。

 

这个“菩萨”是指弘扬正法的人,无论是在家菩萨,或是出家菩萨;也不管他是真菩萨,是假菩萨,只要他讲的是正法,不是邪法,纵然他有过失,也不闻不问,对他还是要生清净的信心、恭敬心。这个很重要。第三,

 

于诸亲友。及施主家。不生执著。

 

自己的亲友施主供养法师,不要生执著,不要去障碍。第四,

 

永断一切。粗犷之言。

 

“粗”是粗鲁的言语,“犷”是凶恶的言语,不可以有这个态度。佛说这四条。

 

弥勒。是为菩萨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法欲灭时。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。而得解脱。

 

只要守住这四法就行,你的道业就会有成就。

 

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

 

佛说经的体例跟我们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样。佛经里面有长行(散文),有偈颂,有时候还有咒语,他用意很深。偈颂像中国的诗歌一样,它也押韵,但是于平仄并不讲求,目的是便于记诵。因为佛这个开示太重要了,怕我们忘掉,经文有的时候不熟记不住,你把偈颂背熟,常常记在心里,一切时、一切处要依教奉行,所以佛说以下四句。

 

不求他过失。亦不举人罪。离粗语悭吝。是人当解脱。

 

2、当舍于懈怠·远离诸愦闹·寂静常知足·是人当解脱

 

弥勒。复有菩萨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法欲灭时。当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。而得解脱。

 

这后面四句是佛的补充说明,也非常重要。佛前面说了四法,现在又说四法,换句话说,总共是八法,我们才保得住在现前这个时代,学佛能够有所成就而不退失。

 

何等为四。

 

第一条,

 

所谓不应亲近。懈怠之人。

 

我们常常接近的这些人,对于我们修学会有影响,我们是初学的凡夫,没有定力,没有智慧,所以交往要选择。往往有许多同修对于这一桩事情没有保持警觉心,被环境所转,非常可惜!这就是一般所讲的‘人情佛事’,这个对于初学的凡夫影响很大。学佛必须要有理性,要把人情放下,我们才能成就,这一条就是说的这个。“不应亲近懈怠之人”,“懈怠”的范围非常广泛,你能够看得出来吗?

 

懈怠、懒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觉的这些人?

 

这些人当然你不会亲近他,他要睡觉,他也不会找你。

 

那些是懈怠的人呢?

 

从前印光大师所讲的,喜欢跑道场的。很勤快,天天跑道场,天天去赶热闹。

 

他怎么懈怠呢?

 

对于修道懈怠了,修定懈怠了;修定、修慧他不造,他天天去赶热闹,这才叫做懈怠之人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决定不能错会。你看印光法师,我们在《文钞》,在《永思录》里面看到,他的这些归依弟子去看他的时候,老和尚一见面就呵斥,就骂人——

 

你来干什么?

 

我来看看师父。

 

师父你过去看过了,你还要看什么?(骂回去。)

 

到处跑,把心都跑乱了,叫你在家里老实念佛,你不肯念,你还要到庙里看看师父,有什么好看的!这叫懈怠。

 

所以印光大师说起来,每个人都很尊敬,但是他的那些法没有人提。现在道场就希望信徒多,信徒都不来了,那这个道场怎么能维持。因此,现在大家都搞热闹,‘热闹’就是懈怠——对修定、修慧、修清净心懈怠了。佛在此地教我们,这样的人不要去亲近他,不要跟他天天去跑,把心都跑散乱了。第二,

 

舍离一切。愦闹之众。

 

喜欢热闹。不但是世法里面喜欢玩乐的,在佛门里面喜欢热闹的也

不许可。总而言之,与戒、定、慧相违背,与觉、正、净相违背,就是懈怠、愦闹,所以这里头含义很深、很广。我们的目的是求解脱,要懂得这两个字。‘解’是解开。什么东西解开?烦恼解除。‘脱’是脱离六道轮回,学佛的目的在此地。你要是不想解脱,那就没有问题了,你天天凑热闹去吧。真正想了生死、脱轮回,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,那佛这些话你一定要遵守。过去倓虚法师,在佛七里面跟我们讲的那些故事,都是事实。他讲谛闲老法师一个念佛的徒弟,箍捋匠出身的,念佛三年站著往生。这个人没有念过书,不认识字,但是人很老实;出家之后,老和尚只教他六个字‘南无阿弥陀佛’,其他的什么都没教。就告诉他:你就念这一句佛号,念累了,你就休息;休息好了,再念。他果然住在一个破庙里头,大门都不出,就这一句佛号念了三年;不生病,预知时至,站著往生,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,等谛闲老和尚替他办后事。

 

他凭什么能成就?

 

就是他不亲近懈怠之人,舍离一切愦闹之众。

 

所以讲解脱不难。为什么我们今天学佛这么难?就是你犯了这个过失——天天在凑热闹,把凑热闹当作佛事。你说糟糕不糟糕!观念上错误了。

 

独处闲静。常勤精进。

 

这是真正想了生死、出三界,真正想在这一生要解决问题的。你要懂得寂静之乐!清净环境里头,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这里头有真乐。

 

什么叫精进呢?

 

‘精’是精纯、专一,‘进’是不退。现在我们学佛人,你看他也很勤进,但他不是精进,他是杂进、乱进,所以他没有成就。要想成就,要一门深入。第四,

 

以善方便。调伏其身。

 

善巧方便调伏其身,这一句我们再看底下偈颂意思就明了了。偈颂里面“寂静常知足”,调伏其身,知足常乐,生活很好过。有衣服穿,三餐饭吃得饱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够了,不必再求了。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求见阿弥陀佛,除此之外,我什么都不求了。你的心定了,你才真正享受到安乐。用这个方法调伏其身,世间人所争的都是假的,一样都带不去,一样也争不到,那都是愚痴造作罪业,真正明白人、觉悟的人,不再争了,统统放下了,一心向道。向道就是向清净心,向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,这是佛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四种法。

 

弥勒。是为菩萨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法欲灭时。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。而得解脱。

 

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当舍于懈怠。远离诸愦闹。寂静常知足。是人当解脱。

 

佛以偈颂把前面的法义再说一遍。

 

尔时世尊。说此偈已。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是故菩萨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时。欲自无恼。而解脱者。除灭一切。诸业障者。

 

这一段经文,是前一段的总结。弥勒菩萨为我们向世尊请教:在末法时期(现代的社会),我们学佛应当要修几种法,才能够保持安稳得度?世尊告诉我们四种法,说完之后又说了四种,总共八法。说完之后又嘱咐弥勒菩萨,其实嘱咐弥勒菩萨就是嘱咐我们大家,弥勒菩萨是我们的代表人。这一段话非常重要,说“于后末世,五百岁时”,就是指现前的社会,我们要想自己没有烦恼,而能够得到“解脱”。这“解脱”两个字很重要,我们读‘谢’音,当作动词讲,如果读‘姊’音是当作名词;把烦恼解除,这叫解(四声)除。“脱”是了脱六道生死轮回,这才算是成就。如果不断烦恼,不能够了脱生死轮回,就不算有成就,无论修什么法门,修得再好,也没成就,你依旧还要搞生死轮回。所以“解脱”这两个字非常重要,可以说是我们现前修学的目标。

 

第二、“除灭一切诸业障”。我相信前面第一个目标‘了生死’,有这个意愿的人不多;但是底下这个目标‘消业障’,好像一般听起来很多。了生死,很少人有这个观念,但是消业障很普遍。第二首: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业障,一样是这八种法,可见这八种法非常重要。底下说:

 

应当舍离。愦闹之处。

 

要离开热闹的场所。我们是凡夫,不是再来人啊!再来的佛菩萨,他们修行跟我们不一样,所谓‘大乘法中在热闹里面离热闹’。这不是普通人,如果我们学他,在热闹里面去离热闹,一定堕阿鼻地狱,所以这决定学不得的。这部经到后面告诉我们: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一样。慧行菩萨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法身大士,

他们行,他们真的是‘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’。我们初学的菩萨,生死就是生死,烦恼就是烦恼,绝对不是烦恼即菩提。我们做不到啊!我们一定要明了,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,什么样的程度,应当怎样去修学。环境对于我们的心情一定有影响,凡是不好的环境,叫我们身心不能得清净的环境,一定要远离。所以佛叫我们离开热闹、胡闹的场所。

 

住阿兰若。寂静林中。

 

虽然这一句话,似乎是对出家人说的,在家人要想成就,也不能避免。这一句经文,现在怎么讲呢?就是你要选择你住家的地方。

 

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好呢?

 

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好。

 

我们中国人,特别是现代在台湾生活的人,热闹变成习惯了,突然清净了,好像受不了的样子。我们在外国见到台湾住惯的人,到美国他住不习惯;美国太清净了,居住的环境很宁静。它的区域划分得很清楚,商业区里面决定不能住人,住宅区里面决定没有做生意的。他们讲求环境的宁静,虽然邻居相距不远,但是邻居的音声,你决定听不到,这是美国现在的住家环境;他们的要求,很符合我们经上所说的。有一些退休的中国老人到美国去了,住在那个环境觉得太寂寞、太无聊了,所以他住不住;这就是热闹场合习惯了,突然安静下来,反而受不了。但是佛告诉我们,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净的地方。“阿兰若”是梵语,意思就是寂静之处。古时候,安静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。因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,农村里面有农夫养的牲口,牛叫的声音最响,牛叫的声音听不到,这个地方就称之为阿兰若。我们要体会这个意思、这个境界。‘寂静林中’,这是选择修学的场所,选择我们住家的处所。第三句是:

 

于不应修。而修行者。及诸懒惰。懈怠之属。皆当远离。

 

这一句教我们远离恶知识啊!这一些人、事对我们修行有妨碍的,我们要远离他。“于不应修,而修行者”。

 

诸位想一想,什么是不应修的呢?

 

这些人天天在修什么?

 

修贪、嗔、痴啊!

 

修贪、嗔、痴果报就在三恶道啊!我们修行想成佛,他修行想变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这不应修的。但是这个世间修三恶道的人太多太多了,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啊!

 

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、要检点有没有贪、嗔、痴?

 

我们这个贪、嗔、痴的习气严重不严重?

 

如果有,而且严重,要用方法来对治。

 

用什么方法呢?

 

佛教我们用戒、定、慧来破贪、嗔、痴,“及诸懒惰,懈怠之属”。

 

就是这一类的,那要说,说之不尽!这都是与佛教诫相违背的,我们都要远离。

 

但自观身。不求他过。

 

这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‘洒心易行’。真正修道之人,常常要反省、检点自己的过失,不要专看别人过失;看别人过失,这是最大的障碍。你修学佛法工夫不得力、不能成就。念佛不但‘事一心’得不到,工夫成片也得不到,原因在那里呢?天天看别人的过失,天天说别人的过失,在造业啊!虽然是口里念佛,心行都在造业,你怎么能成就!所以要记住,“但自观身,不求他过”!

 

乐于恬默。

 

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安于静修,要知道身心寂静那是真乐。

 

勤行般若波罗蜜多。相应之行。

 

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。‘般若波罗蜜’就是现在人讲高度的智慧啊!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表现这高度智慧。凡夫的生活没有智慧,只有烦恼。佛在此地教我们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。

 

般若波罗蜜是什么?

 

佛说般若经二十二年,中文译本的《大般若经》有六百卷,我们要跟般若波罗蜜相应,谈何容易!但是不相应就不行,一定要相应。因此,我们必须要抓到般若的纲要、般若的总纲领。这一桩事情,古大德已经替我们找到了,那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就方便了。那么更简单、更扼要的,也许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二百六十个字,我们以这个做标准来修行,修正我们的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做法。

 

般若的标准用在行门上。古大德告诉我们,《金刚经》末后两句一偈,你只要把这个抓到了,你与般若波罗蜜多就相应了。两句就是:‘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’这两句话,我们再说浅显一点,就是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。无论是什么时候、什么环境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世间法跟佛法都没有例外;对世间法我们用这个态度,对佛法还是用这个态度——不能著相,不能起心动念。真的做到‘外不取于相,内如如不动’,你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。这两句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,放得下。教下修行的总纲领——止观。天台讲的摩诃止观,这两句是止,也就是讲放下。《金刚经》末后一首偈:‘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’这四句是看得破!用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间法。一切有为法,出世间法也是有为法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乃至于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讲经说法,统统是有为法。有为法,就是梦、幻、泡、影啊!所以佛才讲‘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’。‘法’是佛法,佛法也不能执著;那不是佛法更应当舍弃了。这教你看破。

 

一切法是怎么回事情?

 

梦、幻、泡、影,不是真的!是假的!这个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详细、很透彻。

 

‘如露亦如电’,是讲这些幻相、假相存在时间很短。‘露’是露水,比喻这些现象的相续相,它会存在一段时间,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。‘如电’是讲它刹那生灭,换句话说,根本不存在啊!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不生不灭,不生不灭就是讲生灭同时,生的时候就是灭的时候,这是讲一切现象的真相,很不好懂。可是现代科学家为我们证明了,确确实实所有的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之短暂,我们几乎没有法子想像,没有法子能够体会得出来。这一首偈说明世出世间的真相,你要能够体会得了,你就看破了。所以这个二句一偈就是看破、放下。

 

能看破,能放下,那无论修学那一个宗派、那一个法门,你都有入处啊!

 

入处是什么呢?

 

就是你都能证果。这个‘入’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门。能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门,你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了,这才算是究竟圆满的成就,所以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了。

 

我们在生活当中修什么?

 

就是修这个。

 

既然这样说,那何必求生净土呢?

 

如果不求生净土的话,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行。你能够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超越之后,你要想证到圆满菩提,你还得修三大阿僧祇劫。这个时间长啊!这个数字叫天文数字!平常我们一般人讲,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不是从现在算的;你没有进入一真法界以前不算,你在六道里面修行不算,你在十法界,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也不算;要超越十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那一天起算,三大阿僧祇劫,你才能够圆满菩提。这是大乘经上所讲,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,你就明了了。

 

三大阿僧祇劫,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位次——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;第二个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——初地到七地;第三个阿僧祇劫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三大阿僧祇劫修满,你到什么位子呢?法云地的菩萨,还没到等觉;往上再等觉,再成佛,我看还得加一个阿僧祇劫才能成功啊!这是讲你不求生西方净土。

 

如果求生西方净土呢?

 

唉呀!那你的便宜可占大了!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这种身分,这是业障的凡夫啊!下下品往生,一品烦恼也没断;到极乐世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需要多少时间呢?我们过去讲经的时候说过多少次了,我们依照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仔细算算,大概三劫、四劫就成功了。三劫、四劫啊!你要不求生西方净土,要三大阿僧祇劫。不能比啊!这个意思,我们缩短了来给诸位说: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修行证果,譬如说你需要三万年才能成功;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多少时间呢?三天就成功。你们去算这个帐去。这是说明为什么依照般若波罗蜜修行,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道理在此地。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,事实真相搞清楚,那你才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,再也不会怀疑、再也不会犹豫了。这一句是讲自行。

 

若欲于彼。诸众生等。深生怜愍。多所饶益。应以无希望心。清净说法。

 

这一句是利他。菩萨都有慈悲心,看到众生很苦、很可怜,总是想帮助他,很可惜的,因为自己没有智慧,结果帮的什么呢?帮了倒忙。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。

 

这个倒忙怎么帮法呢?

 

帮他堕三途,送他下地狱!还说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啊!冤枉不冤枉。

 

像这一些地方,诸位必须仔细的读这一部经,才能了解我们平常讲度众生,救济这些苦难的人;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?我们背些什么样的因果?应当要怎样做,才如理如法,才能够成就自己帮助别人?这部经讲的“深生怜愍,多所饶益”,“饶”是丰富、丰饶;也就是说最高的利益,最殊胜的利益——帮助他觉悟,不是指别的。帮助他认识大乘佛法,帮助他认识净土,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。

 

应该用什么态度呢?

 

“无希望心”把佛法介绍给他。如果说是跟他讲经说法,对他还有期望,就错了。

 

(五)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·成二十利·又二十利

 

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,蕅益大师判本经,总共分十五段,这是第八段。

 

复次弥勒。若菩萨以无希望心。行法施时。不著名。闻。利。养。果。报。以饶益事。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。广宣正法。

 

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

 

“无希望”具体说来,那些事情我们不希望呢?

 

第一是“名”,不是为名,也不是为“闻”。“闻”就是今天所讲的知名度,我们不为这个。现在有些同修印一些小册子,我这一次在飞机场的时候,偶而看到一个同修拿一本小册子在那里念,大概是《无量寿经》吧!那小册子前面印我一张照片,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会印的,这简直叫胡闹啊!不可以啊!诸位,这好像是对我尊重,其实是什么呢?这叫提倡名闻利养、提倡不净说法。在经本前面印佛、菩萨的像可以,决定不要印人像,绝对不可以的!世法里面有些地方可以学,有些地方不能学啊!电影明星作秀,他们的广告上像很多啊!我们说法的时候,决定不可以。外面贴海报的时候,要法师的照片印在上面,那简直跟电影明星作秀没有两样啊!真正有德学的人看到,他不耻你,也不来啊!海报上印莲花、佛像可以,千万不要印人像,这个诸位要记住的,绝不可以搞名闻。

 

“利”是利益,“养”是供养,不为这些。

 

不为这些,还有人为什么?

 

为果报啊!我这样,将来我会成佛、成菩萨啦!‘成佛’、‘成菩萨’这念头也丢掉,什么都不求,你才有真的成就。你想:我要证阿罗汉、成辟支佛、成菩萨。这叫打妄想,那是标准的凡夫;他所期望的,他决定不能得到。为什么呢?诸佛菩萨心地清净,一念不生,怎么还有妄念呢!成佛、成菩萨是我们凡夫说他的,他自己并没有说他成佛、成菩萨。经上说他成佛、成菩萨,是随顺众生说的,是众生觉得是这样的,所以佛是随顺凡夫说的,自己心里头决定没有这个念头。不但诸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读到了,须陀洹都没有这个念头。我们才真正认清楚,小乘初果没有这个念头,他才证得初果啊!如果有这个念头,他初果也不能证得。为什么呢?他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。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是六道凡夫,不是圣人啊!所以佛在此地这些教诲,叫真实教诲,我们不应该有这种念头。

 

对众生一定以“饶益”事而为上首,饶益用现在的话说,是最大的利益、最殊胜的利益,是帮助一切众生,以这个为第一。最殊胜、无比的殊胜,就是教众生念佛求生净土。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怎样叫他相信,这个很重要啊!所以自己要认真修行啊!你自己不修行,怎么能叫别人相信。必须是自己给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样子,让他看了,他不能不相信啊!

 

我自己学佛,遇到李炳南老师那一年,李老师大概是七十一岁,跟我的年龄差不多啊!可是我看李老师的样子,顶多不过四十岁,怎么也看不出他七十岁啊!精神饱满,音声洪亮啊!眼睛不花啦!我们常常在一块读书查字典,老师教我们查,查出来的时候说:拿来我念给你们听,你看看我的眼睛怎么样?念得一个字不错啊!字典上的字,比报纸字还小,他不须要戴眼镜,这是什么?表演给我们看,我们不能不相信。如果说一个修行人,又干巴、又瘦、又没有精神,这样的人,我们一看信心就没有了。你们学佛要拿出个好样子给人看,人家才会相信啊,看到你学佛学了几年,干巴巴的、瘦瘦的,你怎么说,说什么好听的,人家也不容易接受,也不相信。所以你要把相展开来给他看,他看了之后,如果他很羡慕,然后你才告诉他,你这样做,你就跟我一样,你比我还好啊!相随心转,境随心转,境是我们生活环境。你明白这个意思,你就晓得,现代许多人常常说的改变体质。

 

改变体质这一个口号多少人上了当!

 

上了那些人当呢?

 

因为你有这个欲望,他造种种药物。哦!这个药物对什么有帮助,那个药物对什么有帮助,其实都是毒药。

 

你们用了他这些药物,几个人体质改变了呢?

 

我没有看到几个有效果的;可见得都是被骗了、上当了。

 

佛告诉我们,最有效的方法——心地清净、真诚、慈悲,你的体质就改变了。

 

清净心能把你身体里面所有肮脏的东西化除掉,你的心、你的身体(生理)就干净,没有污染了。

 

现在吃的东西,饮食都是有毒啊!

 

用什么东西来消毒呢?

 

慈悲心消毒。

 

所以你的心地果然清净、慈悲,那有不健康的道理呢?你说你身上有病痛,换句话说,你没有慈悲心,你心不清净。你说你慈悲、清净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不骗人,佛没有药物给我们,佛教我们自己调整自己的身心,不为名、闻、利、养、果、报,这些东西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的,这样

 

常为众生。广宣正法。当得成就。二十种利。

 

这二十种利是自然的,不是求的。

 

不求就得到啊!求,反而得不到。

 

为什么呢?因为你求的这个念头是染污的、是不清净的,所以你得不到。你不求呢,不求都得到了。

 

云何名为。二十种利。

 

下面都给我们说出来了。

 

所谓正念成就。

 

这是第一个。正念是无念啊!又怕你什么念头都没有了,那就变成无想定,又坏了,那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,那学佛就学成外道了。所以告诉我们无念是无邪念,这称之为正念。正念就是佛菩萨之念,与佛法相应。第二、

 

智慧具足。

 

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烦恼;他身心清净,智慧就增长了。第三、

 

有坚持力。

 

坚持力从那里生的?

 

从智慧生的。他对于一切事理通达明了,毫不迷惑,所以他做事情能够贯彻始终。第四、

 

住清净行。

 

心清净、口清净、意清净,他的行为清净。第五、

 

生觉悟心。

 

念念觉而不迷。第六、

 

得出世智。

 

怎样能够超越六道轮回?怎样修能够超越十法界?他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 

不为众魔之所得便。

 

用现在的话说,决定不给这些妖魔鬼怪把柄。“得所便”就是把柄被人家抓住啊!那个妖魔鬼怪就控制你了,你能够了解这个道理,你的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妖魔鬼怪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
 

那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呢?

 

就是名、闻、利、养、果、报,你要有这个念头,就被他抓住了,他就能控制你了。

 

我们同修当中有没有看过《西游记》的?

 

《西游记》里有个孙悟空,神通广大,但是他有把柄被观音菩萨抓到了,一生被他控制,出不了他的掌心。他什么把柄呢?喜欢戴高帽子啊!孙悟空喜欢人奉承、喜欢人夸奖他,那就是他的把柄,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给他高帽子戴,戴上去之后,就念金箍咒啊!就被控制了。所以你好名、好利、好供养、好果报,就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,就容易被人控制。如果你一无所好,他对你没办法了,对你就无可奈何了。只要你有这些妄想、有这些念头、有这些欲望,你就被魔控制住了。细细的去想,这个里头的意思无限的深广。第八、九、十、

 

少于贪欲。无有嗔恚。亦不愚痴。

 

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。三善根是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。可见得如果要贪著名、闻、利、养、果、报,三善根就没有了。那你天天增长的是贪、嗔、痴啊!上面是指三善根现前啊!第十一、

 

诸佛世尊之所忆念。

 

这是得诸佛护念。

 

为什么呢?

 

与诸佛心心相应,所以感得诸佛的护念。

 

非人守护。

 

非人是指鬼神,鬼神也保佑你。

 

无量诸天。加其威德。

 

这一句是指天龙八部护法神,护法神保佑你啊!第十四是、

 

眷属亲友。无能沮坏。

 

你一个人修得好,你一家人也都沾光,你的家人眷属都得到你的利益、都享你的福报啊!

 

有所言说。人必信受。不为冤家。伺求其便。

 

无始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的怨很多,所以菩提道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,是魔障啊!这些冤家债主不会饶过你的,但是你已经不著名、闻、利、养、果、报了,这冤家债主对你也无可奈何,也没有办法阻挠你了。第十七、

 

得无所畏。

 

第十八、

 

多诸快乐。

 

这是我们常讲,法喜充满!第十九、

 

为诸智人之所称叹。

 

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你,对你赞叹。二十、

 

善能说法。众人敬仰。

 

你说的话,虽然是诸佛菩萨或者祖师大德所说的,但是你的心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借著别人的经本,这个自性往外流露,这叫“善说法”。叫听的人能够感动,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,而不是所谓‘照本宣科’,那一种说法不能令人得利益。

 

佛给我们说出二十条,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,绝不是有所希求的。

 

弥勒。是为菩萨。当得成就。二十种利。不著名闻。利养。果报。行饶益事。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。以无希望心。清净说法。

 

这一句是一再嘱咐、一再叮咛。佛说了二十种利,后面又给我们说二十种,可见得无希望心为众生说法,功德利益是无量无边啊!我们再看底下一段:

 

复次弥勒。若菩萨以无希望心。行法施时。不著名闻。利养。果报。以饶益事。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。广宣正法。又能成就。二十种利。

 

这二十种利,多半是一些说法之人念念所希求的。求要懂得理论、方法,所谓‘如理如法’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啊!怎样如理如法呢?不求名闻、利养、果报,这就如理,就如法了。以清净心为众生说法,就是无希望心清净说法。

 

云何名为。二十种利。所谓未生辩才。而能得生。

 

这是第一个利益。许许多多人都希望得到辩才无碍。

 

辩才无碍从那里来的?

 

佛在此地告诉我们,无碍的辩才是我们自己的性德——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

 

现在这个辩才怎么没有了呢?

 

这没有了就有障碍。业障啊!这个过去、今生造作口业造得太多了,所以辩才没有了。心不清净!心清净,辩才就恢复了。第二、

 

已生辩才。终不忘失。

 

你得到的这个辩才不会失掉。第三、

 

常勤修习。得陀罗尼。

 

“陀罗尼”是梵语,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纲领。无论你修学那一个法门,你很容易把纲领、大纲抓住,你修学的时候,你就很得受用。第四、

 

以少功用。善能利益。无量众生。

 

不必用很多的时间,也不必用很多的精神,就能够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。可见得这就是高度智慧善巧的表现啊!第五、

 

以少功用。令诸众生。起增上心。恭敬尊重。

 

这个“恭敬、尊重”是对三宝说的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一分尊重得一分利益。如果没有恭敬、尊重,诸佛菩萨说法再善巧,听的人也得不到利益,所以这一条很重要啊!第六、

 

得身口意。清净律仪。

 

这是三业清净。第七、

 

超过一切。恶道怖畏。

 

这是当然之理。因为自己纵然有恶业的种子,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把恶的缘断掉了,恶的种子没有缘不会结果。不但三恶道的缘断掉了,六道的缘也断掉了;不仅是六道的缘断掉了,十法界的缘也舍弃掉了,这个人一生当中必定证一真法界。那要怎么做法呢?老实念佛就做到了。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面,往生的人都超越十法界。第八、

 

于命终时。心得欢喜。

 

一般人命终时是最痛苦的、最忧愁的、最无可奈何的事情。但是修道的人,他晓得命终到那里去了,所以他很欢喜、很快乐——真的脱离苦海了。他要到最极清净、最极殊胜的地方去生活了。第九、

 

显扬正法。摧伏异论。

 

他说法的能力,跟诸佛菩萨几乎相仿佛了。第十、

 

一切豪贵。威德。尊严。犹自不能有所窥望。何况下劣少福众生。

 

这一句是对他的成就的赞叹。前面是讲富贵,“下劣少福”是讲贫贱。世间富贵贫贱之人,对他莫测高深,这是说他的境界。第十一、

 

诸根成就。

 

第十二、

 

无能映蔽。

 

他的智慧能力都很明显的表现无遗,没有人能够障碍他。第十三、

 

具足摄受。殊胜意乐。

 

这一句说他的生活的享受,他得到的是圆满的幸福快乐。这个幸福快乐是从内心里面往外透露出来的,不是从外面得的,这才叫殊胜的意乐。凡夫生活的意乐是从外面来的刺激——五欲、六尘的享受,觉得这是快乐。诸佛菩萨不是,他是从内心。心性里面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才艺、无量的德能,从这个地方升起的快乐。这是真的。第十四、十五、

 

得奢摩他。毗婆舍那。

 

这两句都是梵语,“奢摩他”是止、是定,“毗婆舍那”是观。我们讲通俗一点的,大家好懂。“奢摩他”是从一切放下得到定;你能够放下万缘得到定,叫奢摩他。“毗婆舍那”是从看破而得定。都是得定,从放下得定就叫奢摩他,从看破得定就叫做毗婆舍那。第十六、

 

难行之行。皆得圆满。

 

世法有难行之法,出世法也有难行之法,你都能够很顺利、很圆满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有智慧、你有善巧。第十七、十八、

 

发起精进。普护正法。

 

“精进”非常难得,进是进步,永无退转。进步里头要求精,精纯专一而不夹杂,这个就叫精进。“普护正法”就非常重要了,只要是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,都以真诚心来拥护。绝不是我修净土,我护净土法,那个人参禅,我就要去贬他,那就错了,那你就不护持他了。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要用平等心、真诚心去护持,这个才是对的。正如《华严经》上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,他们自己虽然只修一个法门,但是对所有法门他们都赞叹,决定没有诽谤,这是“普护正法”。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第十九、

 

速疾能超不退转地。

 

“速疾”是快速,你能快速的超越、证得不退转地。这一句是专指念佛求生净土。如果不求生净土,要想得不退转地,太难!太难了!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即刻就得三不退。第二十句是:

 

一切行中。随顺而住。

 

这就是得大自在。无论是顺境、是逆境,无论是善道、是恶道,他都能随顺,也就是他都能随缘啊!都能够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在恒顺、随喜成就无量功德。这个又二十利了。

 

弥勒。是为菩萨。当得成就。二十种利。不著名闻。利养。果报。行饶益事。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。以无希望心。清净说法。

 

这一句重复很多遍,重复的遍数愈多,这一句话愈重要。希望我们多听几遍,牢牢的记住,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教修行。

 

(六)末世种种过恶

 

1、贪求利养

 

再看底下一段,佛要给我们说明,现在世间种种的过失、种种的恶行。我们读了之后,要能够深深的警惕,处处小心谨慎防犯。请看经文

 

佛告弥勒。汝观未来。后五百岁。

 

这一句就是指我们现前这个时代。

 

有诸菩萨。甚为无智。

 

这个“菩萨”都是初发心的菩萨,我们今天遇到佛法了,大家受了三归、五戒、菩萨戒,就是此地讲的菩萨。

 

什么菩萨呢?

 

愚痴菩萨,没有智慧啊!

 

行法施时。

 

布施里面特别讲法布施;法布施里面第一就是讲经说法,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都可以,这个现象在本省非常明显。本省讲经说法的人很多啊!

 

若有利养。生欢喜心。

 

讲经说法的供养的人很多,恭敬、赞叹的人很多,他很高兴、很欢喜!

 

若无利养。不生欢喜。

 

如果没有人恭敬、供养,讲经的愿望就降低了,甚至于没有了。

 

彼诸菩萨。为人说法。作如是心。

 

这是起心动念。

 

起什么心?动什么念呢?

 

云何当令。亲友檀越。归属于我。

 

这一句话就是现在人讲拉信徒啊!想尽方法,用种种‘方便法’,现在讲手段啊!抓住信徒,不让信徒跑掉,不让供养跑掉。你们要供养,只可以供养我,不能供养别人。你们要到道场,只可以到我道场,不可以到隔壁道场。存的是这个心,起的是这个念头。

 

复更念言。云何当令。在家出家。诸菩萨等。而于我所。生净信心。恭敬。供养。衣服。饭食。卧具。汤药。

 

现在这些统统都折合成钞票了。

 

弘法利生起这个念头,怎么能相应呢?这是现代社会的现象啊!

 

如是菩萨。以财利故。为人说法。

 

说法的目的是为“财”为“利”。

 

若无利养。心生疲厌。

 

他就厌倦,不干了!

 

弥勒。譬如有人。志乐清净。或为死蛇。死狗。死人等尸。脓血烂坏。系著其颈。是人忧恼。深生厌患。以违逆故。迷闷不安。

 

佛在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来说:譬如一个人,志乐清净的,没有丝毫污染的,遇到这些事情;死蛇、死狗、死人,这些东西比喻什么呢?比喻前面的名闻、利养、果报。这些东西缠绕在身上,就像死尸、脓血、烂坏系住其颈,没有两样啊!志乐清净的人以此为苦啊!什么人以这个为乐呢?无有智慧愚痴菩萨以此为乐。这糟糕不糟糕!

 

我们再看下面经文,

 

弥勒。当知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说法之人。亦复如是。于诸一切。无利养处。不顺其心。无有滋味。便生厌倦。弃舍而去。

 

这些菩萨们,我们一看就晓得,他的志乐并不清净,他被五欲、六尘、名闻、利养所缠缚,所以得不到名利,他就不干了;名利多的地方,他就显得勇猛精进啊!他就干得很勤快啊!全为了名利。但是要晓得,名闻、利养的果报决定在三途。所以他修什么?他修三恶道啊!他不是修菩提道。

 

彼诸法师。作如是念。我于此中。说法无益。何以故。是诸人等。于我所须。衣服。饮食。卧具。医药。不生忧念。何缘于此。徒自疲劳。

 

起这个心,动这个念头,与如来的教诲完全相违背。佛教给我们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,他说法是充满了希望,而且他的希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。这个事情麻烦大了。这一部经文,给诸位同修说,不能细讲啊!只能点到为止。大家回家细心去体会,要是细讲要得罪很多人,所以说麻烦大了。

 

我在三十年前讲《禅林宝训》,就有人打电话、送纸条给我,要修理我。说这些东西得罪人太多了,而这一部经讲得更露骨,所以希望大家细心去体会。最重要的,我们不要看别人的过,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些毛病,这样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;别人怎么做法,他的事情,与我不相干。他成佛,与我不相干;他堕地狱,与我也不相干,我们何必去管他呢!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管好。自己不容易啊!遇到这一部经的因缘,无比殊胜。依照佛陀的真实教诲,认真反省、检点、改过自新,希望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解脱、就能够往生佛国,很快就圆满菩提,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的目标。

 

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,“彼诸法师作如是念:我于此中说法无益。何以故?是诸人等,于我所须: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,不生忧念,何缘于此徒自疲劳!”

 

弥勒。是诸法师。自求供养。给侍尊重。摄受同住。及于近住。

 

这一句要略微说一说。“同住”就是我们本道场里面的,大多数是指出家人;“近住”是我们道场常常往来的信徒。他对于道场里面的大众和一切信徒,总要想方法来拢络,想方法来控制,一切听命于他,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

不为于法。及利益事。而摄受之。

 

他摄受这些众生,不是真正教他佛法、教他觉悟、教他了生死、出三界;他不说这些。

 

是诸法师。自求饮食。衣服。卧具。诈现异相。

 

“诈”是欺诈。这一句话,我们佛门里头也有一句谚语:‘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来拜。’这个“诈现异相”就是作怪;想种种方法叫你天天来拜。这里面包含的也很多啊!现在有很多特别强调神通感应的,‘神通感应’就是异相。这些东西有时候是有,决定不能够宣传。我们这个道场也曾经发现过——大家来照相的时候,照的有光、有异相,我们把那个相片都撕掉了,这个不好。如果大家贪著其事,容易著魔啊!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、魔也好一概不要,这个道场就能平安无事,就能够维护正法。

 

入于王城。国邑。聚落。

 

“王城”就是现在所讲的首都,中央政府的所在地。“国邑”是大都市。“聚落”就是村镇,乡村、乡镇。

 

而实不为。利益成熟。于诸众生。而行法施。所以者何。

 

他们在这些地方弘法利生,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,完全是在名闻、利养,不是真实利益、成熟众生。“利益”跟“成熟”有一点差别,“利益”是教你接触到正法,把佛的正法介绍给你;“成熟”是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,真的往生极乐世界,真的脱离轮回了。所以不能往生、不能离开六道轮回,你得的是利益,但是不算成熟;成熟是圆满的利益。这样他行法施,现在讲的他弘法利生,为的是什么?佛在此地用一句问话,叫我们自己去反省。

 

2、佛不言说十五种邪法

 

下面佛明白的告诉我们,有十五桩事情佛不言说,实在说这一段是世尊举例子来给我们讲,不只这十五桩事情啊!希望从这个例子,我们能够体会、能够明白,那个是正法?那个是邪法?我们看经文: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

 

“我”是释迦牟尼佛自称;佛不这样说。

 

有希求者。为法施清净。何以故。若心有希求。则法无平等。

 

这是第一条。因为佛法很容易被人冒用、仿冒啊!妖魔鬼怪很聪明,佛法里头好的名词,他都拿去用了,一些众生迷惑颠倒都上当了。佛法的招牌很好、很响亮啊!其实里面不是这回事情。所以清净法施,法施清净,如果他对众生有希求,那就不是真的,那是冒牌的、是假的,佛不这样说法。诸佛菩萨对世出世间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,绝没有丝毫求的念头。麻烦啊!

 

我这一次回来,还有同修来给我说他们想印经,要来问我这个能不能印,那个能不能印。我不管这些事情!你们爱印,你们自己去印。我们的东西都没有版权,你爱怎么搞就怎么搞,只要你自己想一想:我这个做是对的。对社会、对众生有好处的,你尽管去做,不要来问我;我怕麻烦啊!我都怕麻烦,那诸佛菩萨不是更麻烦了;是不是?他怎么会管这些事情呢?所以心地清净非常重要。第二、

 

我不说言。贪污心者。能成熟众生。

 

心里面有贪、嗔、痴、慢这些烦恼啊!这一句话就是烦恼没断。自己烦恼没断,你怎么能成熟别人,怎么能帮助别人。

 

何以故。自未成熟。能成熟他。无有是处。

 

“无有是处”,没有这个道理啊!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尊重供养。安乐其身。贪著摄受。不净物者。为利益事。

 

许许多多出家、在家的同修们,想修积功德,佛经上讲积功累德,大家看到很欢喜,我们要认真去做了。怎么去做呢?如果有这一些事、这一些意念,那就错了。

 

你有没有贪图尊重、供养?

 

有没有贪图享受?

 

有没有贪图摄受不净之物?

 

什么叫“不净之物”?

 

这个自己要晓得、要明了。这里面包括的范围也很广。我们举一个例子:譬如布施供养,如果用一个手段,叫这一切大众不是甘心情愿的供养——逼迫他来供养的,这个供养就不净。

 

怎么逼迫呢?

 

找一些比较近的人,先告诉他:你们要写供养多写一点。后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,到时不能不供养,不供养面子下不来,其实内里头不甘心、不情愿,但是又不能不做,这叫“不净之物”。

 

我只举这一个例子啊!这一些事情多得很,所以学佛的人学得很辛苦,压力很重啊!佛菩萨教我们学佛学的得大自在,天天学得欢欢喜喜的,我们看到多少学佛的人愁眉苦脸,这里面的因素很复杂很复杂。下面佛说了,

 

何以故。为求自身。安隐丰乐。摄受众会。不能令其安住正信。

 

不能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正信上,他那个信愿都不是真的。

 

下面这一段经文也是世尊所不说的,他的用意是防患末世末法时期有一些愚痴菩萨;而实际上后面经文也说到,这是魔王的子孙在这个时代,他来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坏佛法,假借佛法之名,实际上是来破坏佛法的。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,有些是无意的。

 

无意为什么也破坏佛法呢?

 

被魔控制了,他自己并不晓得这么做是破坏佛法,他还以为修积无量功德。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思、应当要觉悟的。我们看这是第四段,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矫诈之人。住阿兰若。

 

这一句就是现在所谓闭关、住茅篷。

 

闭关、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?用这种方式欺骗信徒。大家一看某个人曾经闭过关,这一定很不错;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徕名闻、利养,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,也不是为弘法利生。他是矫诈之人!这些事确实是有。如果诸位细心去观察,你不难发觉。虽发觉了,也不必说,自己不上当就是了,别人上当各有因缘。前面世尊教我们,在这个时代修行怎样才不生烦恼,才能够安稳的解脱。佛教我们四种方法,又说四种方法,这八种方法你们能记住吗?要牢牢记住啊!如果没有记住你就白听了,经也就白念了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佛在第一句就教给我们“不求他过”。但是他有没有过失,我们心里明了,我们并不找他麻烦,一接触就了解;“不举人罪”,他就是犯戒,造作罪业,也用不著我们去说。自有因果!自有报应啊!我们何必搅和在里面呢?八桩事情,这两桩摆在第一,这是非常非常重要,我们要晓得。

 

薄福德者。而为少欲。

 

他自己标榜少欲、标榜知足;为什么呢?

 

他没有福报啊!

 

没有福报怎么能够说少欲呢?

 

没有福报的时候,标榜他少欲。少欲是佛法里面很高超的行法,被他冒用啊!

 

贪胜味者。名易满足。

 

“胜”是殊胜;“味”就是五欲、六尘。贪图五欲、六尘的享受,美其名为“易满足”。易满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。

 

多求美膳。以为乞食。

 

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,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钵。

 

他乞食到那儿?

 

专门到富贵人家去乞食——贪图美味。贫穷人家不去乞食;为什么呢?那供养的不好!饭菜不好吃嘛!这叫乞食。诸位从这个意思来引申,凡是贪图名闻、利养、五欲的享受,就不能成为出家人。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乞求种种。上妙衣服。谓如是等持粪扫衣。

 

“粪扫衣”是世尊教弟子们的,他的用意是教出家人,时时刻刻要警觉自己,这个世间很苦啊!轮回更可怕啊!所以生活简单,衣著都很粗。古时候科技不发达,一件衣服很难求得,不像现在很容易得到。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捡在家人穿旧的衣服,丢弃掉了,不要了,把它捡来,看这衣服还有一部分可以用的,把它剪下来,然后一块一块拼凑起来,这是袈裟啊!袈裟是这样拼凑起来的。拼凑的都是旧布,颜色、料子都不一样,佛教我们染成灰色、咖啡色,这叫“粪扫衣”啊!这是世间人不会穿的,穿这个衣服是时时刻刻警惕自己,绝不贪图享受。今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训,我们制作袈裟时,整块的料子拿来,把它剪碎,再把它缝起来,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。所以要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。世尊教诲的苦心,无非是教我们在在处处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,绝不能为世间五欲、六尘所迷惑啊!所以佛绝不说,这个乞求种种上的、好的衣服穿在身上,等于粪扫衣。现在出家人服装也相当考究了,料子都是选上好的。这一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长贪心,使你对这个世间留恋,而舍不得离开。要是念佛求往生,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,你想一想你还有许许多多好东西,还舍不得去,那就麻烦了。这东西带不走的啊!所以平常就要舍弃。第六,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在家出家。无识知者。为离愦闹。

 

这是无论在家或是出家菩萨,你的知名度不高,没人认识你,没人知道你,你就标榜你是离愦闹。你看,这些好的名词都被他冒用了。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谄曲之人。值佛兴世。

 

心里面不正直、不诚实,这样的人会不会遇到佛出世呢?

 

佛纵然出世,他也遇不到。

 

为什么遇不到?

 

他有障碍;“谄曲”就是障碍。

 

什么人能遇到佛呢?真诚。‘佛氏门中不舍一人’,你心地真诚与佛菩萨就感应道交了,就能遇得到。这谄曲之人是决定遇不到,不是佛不慈悲,是他本身有障碍。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,中国、外国我们常常听到:某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、是什么佛再来的。有许多人亲近之后,觉得自己非常荣耀、光荣啊!他见到佛,见到活佛了。你再仔细观察,他就“谄曲”,他怎么会见到活佛呢?见到菩萨呢?那些说是菩萨来的、佛来的,说了又不走。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个例子,说出身分他就走了,那就是真的。身分说了还不走,那就很奇怪了。所以诸位明白这些事理,你就不会上当了。

 

求他短者。为如理修行。

 

这一条要记住。为什么佛在前面第一条教我们“不求他过”。‘求他过’就是专门找人家的短处,这样的人,他以为自己是如理修行,其实错了啊!佛没有这种说法。

 

多损害者。名戒蕴清净。

 

就是持戒清净。持戒清净的人,怎么会干损害别人的事情?凡是存心伤害其他众生,那个戒已经就破了,怎么能说“戒蕴清净”呢?

 

增上慢者。为多闻第一。

 

什么叫增上慢呢?

 

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值得骄傲啊!他广学多闻,别人比不上他,他就生起了傲慢心,就现在讲的值得骄傲了。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说法。不但是出世的圣人(诸佛菩萨),世间圣人也说,学问愈深愈谦虚、愈恭敬。那有学问深的人会傲慢,没这个道理的。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好朋党者。名住律仪。

 

“朋党”就是现在讲的帮派。在僧团里面搞小组织,这是破坏律仪,绝对不是住律仪。

 

心贡高者。名尊敬法师。

 

表面上、礼节上都很周到,心里面贡高、我慢,这不是真的尊敬法师。

 

绮语轻弄。为善说法。

 

这些毛病诸位要是仔细观察,你都看得到。“绮语”是花言巧语;“轻弄”就是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讲经说法,引得大家哄堂大笑。哦!这个人很会说啊!佛不说他是善说法。

 

与俗交杂。能于僧众。离诸过失。

 

这个佛也不说了。喜欢与俗家人交往的,喜欢交结世俗人的,他能在僧团里面没有过失;这个太难了。为什么呢?染著世俗的习气,妨害大众修行,怎么能说是离诸过失呢!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简胜福田。为施不望报。

 

“施不望报”,这是佛常常教导我们的。像前面所说的,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,“无希望心”就是“施不望报”。有一种“简胜福田”的人,以为他这样做法就是施不望报,这是错误的。把佛所讲的这一些名词、术语意思都错解了。

 

什么叫简胜福田?这个“胜”就是好胜,“简”就是简慢、疏慢、轻慢的意思,他布施修福以贡高、我慢的态度。那么可能他是很有钱,寺庙里面随便施舍一点,漫不经心的,没有一点尊重心、恭敬心,这个样子以为是施不望报。这是把施不望报的意思错解了。

 

求恩报者。为善摄诸事。

 

“摄”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管制;类似我们今天许多道场里面讲的义工;这是“善摄诸事”。他来做这些义工的事,可是他的目的是什么?他求恩报、求果报。求果报,那就不是善摄诸事了。义工,好啊!“无希望心”那就是“善摄诸事”;有希望心就不是了。所以这一些意思,我们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 

求恭敬。利养。为志乐清净。

 

“志乐清净”的人,决定没有恭敬、供养这个意念。有这个念头,自己以为自己很清净,全都是错了。

 

多妄计者。以为出家。

 

“妄”是虚妄,“计”是在计较啊!这不是出家人所应为者。妄计的范围太深太广了!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分别彼我。名乐持戒。

 

“持戒”的人,决定没有彼我的分别。如果有彼我的分别的人,这种人持戒不能得定,那不是真正持戒人。诸位要晓得,这个戒学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真正持戒人,是六祖所谓的‘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’啊!你还有彼此、人我这种执著、分别,就错了。

 

不尊敬者。名为听法。

 

讲经说法的场所,来听的人很多,有一些人虽然来听,佛说他不是听法。为什么呢?他没有听懂佛法的意思。他是来干什么的?他好奇来的,来看看佛教到底讲些什么;甚至于是找麻烦来的。这许多道场里面都有啊!所以讲经说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特别是一个生疏的道场。

 

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,刚到那一天晚上,畅怀法师就告诉我,他说:‘法师,你在此地要小心谨慎,这个地方有一批人专门找法师麻烦的。他们听了之后,当场发问问题,让法师下不了台,给你难堪啊!’他说:‘你要小心!很多法师在香港都吃了亏了。’

 

这是专门找麻烦的。这就是“不尊敬者”,他不是来听法的,他是来找麻烦的。

 

乐著世典。咒诅。言论。以为受法。

 

“受法”是传法。喜欢世间的典籍,不是佛经。喜欢咒语,这一类的言论,以为他“受法”,接受如来的大法,这也是错误的,这不是佛说的。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于诸空性。无胜解者。能出离生死。

 

了生死、出三界,凭什么?

 

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啊!真的是简单明了。你对于人我空、法我空这个道理、这些事实真相,要不能深深的理解,你没有办法了生死、出三界的。所以我们修学法门,一定要知道依据什么样的理论,我对这些理论有没有搞清楚,否则的话,人家说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,那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,你听了就相信,这叫‘迷信’。假的,不是真的。出离生死的根本理论,就是这两句——于诸空性,一定要生胜解。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,你真看破了、真放下了;行!你能出离生死。你能够放得下,彻底放下,就能超越六道轮回。能将世法、佛法都看破,你能够超越十法界。这种看破放下,就是于诸空性生甚深胜解。

 

多执著者。为离诸行。

 

“离诸行”,就是讲的放得下。多执著的人,怎么会放下!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于菩提分。住有所得。名为证智。

 

这叫证果——修行证果了。可是你仔细观察,他于菩提分住有所得。我们念《金刚经》就晓得,这个人没证果啊!不但大乘果他没证,连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没证。证得须陀洹的人,并不以为他自己证得须陀洹。那是真的证得了。

 

以为自己证得了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啊!

 

为什么?

 

以为自己证得,他住啊!心里面住在这个位子上,那是打妄想啊!佛告诉我们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’;怎么能住呢?‘住’的意思,就是心里头有。心里面有一个果位,那就不是证果了。《金刚经》上告诉我们一句很重要的话‘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’。从小乘须陀洹,一直到如来的圆满果位,我们一般笼统的说法,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,大乘从‘初信位’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位,这一些等级是从那里说的呢?是从‘无为法’而说的。‘无为法’就是都没有执著,没有执著里面的工夫有浅深不同,所以佛说出这么多果位。每一个果位都没有执著,一有执著他是凡夫,他不是圣人。‘初信位’的菩萨就没有执著了,这没有执著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标准很好: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;你能够做到,你就是入流了——入圣人之流。破四相、破四见工夫的浅深,就是菩萨位次高低的不同。‘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’,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啊!那有住?心有住就坏了!‘住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,你心里头真有啦。这个事情就麻烦了!心是空的,心里没有东西,有世间法错了,有佛法还是错了。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,那才是真正的证智。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无势力者。忍辱成就。

 

人家欺负你,你没有能力反抗,你这个人是忍辱成就了?那不是忍辱!有能力反抗,不反抗他;有能力报复,不报复他,这叫忍辱啊!你没有能力,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呢!

 

无娆触者。被忍辱甲。

 

“娆触”就是现在讲的诱惑。那个禁得起诱惑的人,佛才用这个比喻——他被忍辱甲,他禁经得起引诱啊!一切诱惑里面他如如不动,那才叫被忍辱甲。没有诱惑你,以为你忍辱成就了,那有这个道理呢!

 

少烦恼者。名律仪清净。

 

烦恼稍微轻一点;哦!这是律仪清净了,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

 

邪方便者。为如说修行。

 

这里头含义也非常非常之广。像这里面,这一段,这十五条如果要是细说,每一条说一个晚上都说不完。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实在讲也不能细说,细说麻烦太多了,所以我说这部经只能点到为止,诸位细细去读诵、细细去思量,你再仔细观察自己的心行,观察周边环境,你就晓得我们应该要怎样修行,才是如理如法,没有走上邪道啊!佛这部经文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非常详尽了。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爱言说者。为一心住。

 

特别是我们念佛人,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。

 

爱说话的人,怎么可能得一心呢?

 

这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

好营世务。于法无损。

 

这话佛不说。“营”是经营,“务”是事务;喜欢经营世间的事务,说这个于修行、于道业没有妨碍,佛不说这个话。换句话说,决定有妨碍啊!不要说经营这些世务;就连管理这些人事,都有妨碍,这是智者大师说的。

 

智者大师往生前,他的学生问他:‘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什么样的品位?’

 

他给学生讲:‘我因为在寺庙里作住持,要管事,所以对自己修行有妨碍,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,只有五品位。’‘五品位’是生凡圣同居土,是带业往生。

 

‘假如我不领众,不作住持,不管人事,那品位就高了。’

 

由此可知,管寺庙大众的事情,对自己的品位、修行都有障碍,何况经营世务啊!

 

什么叫世务?

 

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的这些事,都叫世务。“世”就是六道轮回,三界之内的。喜欢干这些事情之,这个错了。说得好听一点,干这些事情在修福。福是修了一点,但是于了生死、出三界,于戒、定、慧决定有妨碍。

 

志乐清净。堕诸恶趣。

 

佛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呢?

 

实在讲我们今天看到这的时候,想一想很有道理。有一些人,说那些老实念佛人:‘你们是自了汉,你们的心量太小啊!你们修的是小乘行,是诸佛菩萨呵斥的。’我们听到这个,不敢修了,跟他一道去了。跟他一道干什么呢?“好营世务”、“爱言说者”,跟他们去干这些了。佛在这里一说,我们就明白了。“志乐清净”的人,决定不堕地狱;那有堕地狱的道理呢?

 

修习智慧。为愦闹行

 

智慧从那里来?

 

智慧从禅定当中得来的。换句话说,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;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。修清净心的人怎么会是胡闹呢?“愦闹”用现在的话就是胡闹啊!末后第十五条,

 

弥勒。我不说言。方便相应。名为谄曲。

 

“方便相应”是大乘菩萨常用的,所谓‘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’。外表上看到,好像跟“谄曲”有一点相像,而里面完全不同。菩萨真的是一片慈悲,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。

 

不求利养。而为妄语。

 

这绝不是佛说的。不是佛说,是谁说呢?魔说啊!魔造谣生事,要破坏正法啊!

 

无执著者。诽谤正法。护正法者。而惜身命。

 

这些都不是佛说的。

 

所行下劣。为无胜慢。

 

这一句要略略解释一下。“所行下劣”,这个“下”是指六道,在十法界里面六道是下。下而“劣”,“劣”是指三恶道。换句话说,这一句所说的,就是他在行为、思想当中所表现的是贪、嗔、痴、慢,而所标榜的,他没有傲慢。这个慢为什么叫“胜慢”呢?佛在经上把我慢归纳为三大类,第一个叫“胜慢”。“胜慢”就是我总比别人强啊!别人总不如我啊!总觉得自己超过别人。“无胜慢”就是没有这个傲慢的余业。另外一种叫‘等慢’。等慢就是虽然好像不是我超过你,我也跟你差不多嘛,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!这种慢叫等慢,可以跟他一样平等的,前面是讲超过他的。第三种叫‘卑慢’。卑慢就是自己感觉得不如他,不如他但也不服气,这个叫卑慢。这是把所有慢归纳为这三大类,这个地方是讲胜慢,实际上三种慢都包括在里面。

 

世尊举了这么多的例子,实实在在讲,这个事相说之不尽,我们从这许多例子当中,就应该明了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。如果举这么多例子,我们读了、听了之后还不能辨别邪正、是非,我们就相当愚痴了。愚痴怎么办呢?多读、多听,只要多读、多听,慢慢也会聪明啦!

 

如是弥勒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当有菩萨。钝根。小智。谄曲。虚诳。住于贼行。汝应护之。

 

实在讲,这都是说我们,我们不是利根,就是不聪明——听了都不懂啊!听了也记不住啊!“小智”,没有真智慧,小聪明啊!“谄曲、虚诳”,虚诳是自己欺骗自己,自欺欺人啊!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用心不正直,弯弯曲曲的,我们确实就是这一类菩萨啊!“住于贼行”,这世尊为我们说出来了,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行呢?贼行啊!

 

贼行是什么意思呢?

 

自己的功德法财统统损耗掉了。

 

“贼行”就是烦恼行,烦恼把我们的智慧、功德法财障碍住了,所以把烦恼比做贼。我们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、功德法财被它偷跑了,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了。因此,贼行就是烦恼行,起心动念,一切修持都在烦恼之中。虽然如是,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,没有把我们舍弃啊!你看“汝应护之”,世尊嘱咐弥勒菩萨:‘你要护持这些人啊!’

 

为什么?

 

虽然我们的毛病很多,我们对佛还有几分恭敬心,还想学嘛,有这么一、二分恭敬心,还有想学的这个念头,就非常可贵。你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,有几个人想学佛。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,我们这个大楼上上下下多少人,隔壁他都不来听,你才晓得住于贼行也很可贵啊!不容易啦!所以佛菩萨很珍惜,并不放弃我们,嘱咐弥勒菩萨要保护我们、要护念我们。

 

3、末法众生·诽谤·污辱·厌离具师承·持正法之菩萨

 

尔时。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最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唯此六十诸菩萨等。业障所缠。为复更有。余菩萨耶。

 

弥勒菩萨这个问得好。他问的意思是这么讲:在末法时期像这样愚痴的菩萨,到底是仅仅有这六十个人;少数呢?还是有多数?

 

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于后末世五百岁中。有诸菩萨。多为业障。之所缠覆。是诸业障。或有消灭。或复增长。

 

佛的意思是:这个业障菩萨在末法时期多,太多了!都是被业障缠覆。有些愚痴菩萨缘殊胜,他遇到真善知识,他能够听懂了,明白了,依教奉行,他的业障就渐渐消灭了。

 

能不能消灭?

 

能!确确实实能。

 

从那里看呢?

 

没有学佛之前贪、嗔、痴、慢很重,修行几年,贪、嗔、痴、慢没有了,这就是业障消灭了。如果还有贪、嗔、痴、慢,那业障没消灭。或复增长,增长什么?就是前面所说错会了佛的意思,在佛法里修持,或者是持戒清净、戒律精严,业障却增长了。

 

怎么戒律精严的人业障增长?

 

看看别人不持戒——你们都不如我,我超过你们太多了!你们不配跟我往来、不配跟我讲话。烦恼增长啊!

 

这个就是世间人所讲的,他值得骄傲啊!有人仗著修持比别人好,起傲慢心;有人就是讲经说法讲得好,起了傲慢心;有人福报大,起傲慢心...增长业障啊!那个不叫消业障。

 

业障消除的相,是愈来愈谦虚、愈来愈卑下、愈来愈不如别人,这是业障消灭的现象。

 

弥勒。于此五百诸菩萨中。有二十菩萨。业障微少。后五百岁。还来生此。城邑。聚落。市闬。山野。

 

这一段我们要细心体会。佛告诉我们,在现前这个时代,就是后五百岁,往年世尊在世的这些菩萨当中,还有再来的,这真是慈悲到极处了。有多少人呢?二十位,不多啊!这二十位菩萨业障少,业障轻微,后五百岁他还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。

 

他在那些地方呢?

 

“城邑”就是都市。“聚落”就是乡村、乡镇。“市闬(音汉)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,“山野”就是市区以外的地方。

 

种姓尊豪。有大威德。

 

这是说他示现的出身。

 

聪明。智慧。善巧。方便。心意调柔。常怀慈愍。多所饶益。颜貌端严。辩才清妙。

 

这是说他的德行。

 

数术。工巧。皆能善知。

 

这两句是说他的才艺。可以说他聪明智慧,真诚慈悲,多才多艺。这些菩萨有些示现在家,有些示现出家。他表现的,底下这个三句很重要。

 

自隐其德。安住头陀。功德之行。

 

他并不标榜自己,绝对不会作自我宣传,他知道“自隐其德”。“安住头陀”,用现在的话就是他的生活是很平凡的,也可能他的生活是相当清苦,并不表现著很富有,他修学的是真实的功德。

 

在在所生。舍家为道。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。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 

由此可知,善根非常深厚啊!这其中有一句“在在所生”,就是生生世世,他所示现的是舍家为道,“舍家”就是出家的意思。

 

大家把‘出家’要搞清楚,‘出家’不一定说是你舍离家庭,到寺院这边来作和尚了,那你把这个意思就搞错了。这个‘舍家’是心里面绝不把家事挂在心上,所谓是‘心出家,身没有出家’,这叫真出家啊!身出家了,心里面所想的跟世间人没有两样,这‘身出,心没出’,那不是出家,那是骗人的。所以佛法著重的,是你心出家,不注重身出家。因此,在家这些菩萨,都是心出,身不出,他们示现的是这个;但他确实心在道,心不在家业,这个意思要很清楚、很明了。

 

护持正法。不惜身命。

 

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一定与法相应,绝不违背佛陀的教诲。

 

住阿兰若。空闲林中。常勤精进。不求利养。

 

也就是他居住修学的环境很清净。“阿兰若”、“空闲林中”,就是他的环境很幽静。即使在城市里面、在闹区里面,像我们这种算公寓房子里面,外面很闹热,他里面居住的小环境里头依旧是清净、依旧一尘不染啊!所谓是闹中取静。他能够静下来,能够闲得住。

 

善入一切。众生心行。

 

这个就是教化众生,一定要契机。对于一切众生的思想、见解、爱好,他很清楚、很明白,所说之法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仰,能给大众真实的利益,这也就是讲得契机。

 

咒术言论。悉能了知。于诸义理。少闻多解。

 

这是讲智慧开了。咒术、言论悉能了解,这是讲常识丰富。是指世间人所知道的,他都能够知道,他并不是不知道。义理、世法、出世法一接触,他就能了解,叫智慧开了。

 

辩才智慧。皆悉具足。彼诸菩萨。于是法中。精勤修习。得陀罗尼。无碍辩才。

 

他要不具备上面所说的这些条件,他怎么可能在佛法当中得大成就。“陀罗尼”就是抓住佛法的总纲领啊!加上他的智慧辩才,所以这才能说法。

 

于四众中。宣说正法。

 

这是说他本身所具备的条件。本身有这些条件还不够,一定要得佛力加持,如果不得佛力加持,本身这个条件不敌众生的烦恼、不敌众生的邪见,这才知道弘扬正法不是一桩容易事情。所以下面讲:

 

以佛威德。加被力故。

 

这就是得佛的佛力加持。

 

我们要问:‘他凭什么得佛力加持?’

 

凭上面他所具备的条件。这个条件,无量劫的善根是因,这一生的德行是缘,有善因又有善缘,才能得佛菩萨加持;得佛力加持,道场之中佛光注照啊!

 

大家入这个道场为什么会生欢喜心呢?

 

因为你沐浴在佛光之中。

 

这个不是我讲的。人有什么能力?没有啊!你们在这里生欢喜心,是佛光注照啊!得诸佛的加持啊!讲的人得佛加持,听的人也得佛加持。没有佛的加持,我们说不出来;没有佛的加持,你也听不懂意思。讲者、听者都是得佛的加持。

 

于佛所说修多罗。

 

就是契经。

 

祇夜。

 

就是重颂。

 

受记。伽陀。

 

是讽颂,我们也叫做孤起颂。

 

优陀那。

 

是无问自说。像《阿弥陀经》,就是属于优陀那。

 

因为此地这十二句都是梵语音译,我们把意思说出来。

 

尼陀那。

 

就是因缘。

 

阿波陀那。

 

是譬喻。

 

伊帝越多伽。

 

是本事。

 

阇多伽。

 

是本生。

 

毗佛略。

 

是方广。

 

阿浮陀达摩。

 

是未曾有。

 

优波提舍。

 

是论议。

 

这个十二句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十二分教,也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宣说一切佛法,把它归纳起来,总不出这十二类,这十二种的方式。

 

皆得辩才。无碍自在。

 

因为佛力加持,对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他没有障碍,他得自在了,一接触他就能通达。这是自己善根是因,得佛力加持为缘,才有这个成就。凡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,这一段经文就非常重要,如果不具足此地所说的条件,你从事弘法的工作必定障碍重重,所以一定要认真去学习。也许你说:看到这个地方所讲的,他们是‘已于无量阿僧祇劫’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堤,那恐怕我没有啊!你不必忧虑,你若是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,说实在话,你在这一生当中闻不到这个法门,你在这一生当中读不到这部经典,你有缘分接触到这个法门,读到这部经典,换句话说,你过去的善根就很深厚啊!这个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金刚经》上看到,所以大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,问题就在现前有没有善缘,如果能遇到善缘,也许你就是世尊所说的,这二十个菩萨里头的一个啊!这个与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,在家菩萨一样肩负起弘法利生的工作。我们再看下面这段,

 

弥勒。彼诸二十善巧菩萨。从于和尚。阿阇梨所。得闻无量百千契经。皆能受持。当说是言。我此法门。从某和尚阿阇梨所。亲自听受。无有疑惑。

 

这个两行经文,就是古时候所说的师承。很重要啊!你的法是从那里得来的?谁传给你的?这个很重要。无师自通,没有这个道理。这是讲求师承,这一点在现在这个时代非常困难了!现在这个时代师道没有了,师承,不要说是你见不到,听也没听说过。可是如果不得师承,纵然有天分,你得不到诸佛如来的加持。这个话是真的。如果你也能说法,也说得天花乱坠,也能够吸引大众,说实在话是有人加持,不是佛,是魔加持你。魔的能力也很大,所以魔的徒众那么多啊!道场建得那么大,可见得他的势力也不小。他有邪智慧,他也有邪善巧、方便,也能够摄受广大的众生,但是,他不是正法。这就是说我们学佛,一定要有老师,你是跟那一个老师学的。“和尚”、“阿阇梨”这两个名称都是老师。“和尚”叫亲教师,跟自己关系最密切,也就是传承的老师。“阿阇梨”是值得我们模仿、效法的老师,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样。闻经、受持是说他的能力,这个能力也要求感应、也要求佛加持。

 

“当说是言”,这他常常宣说的。“我此法门,从某和尚、某阿阇梨所,亲自听受,无有疑惑。”说明他的师承。

 

弥勒。于彼时中。当有在家出家。诸菩萨等。无有智慧。善巧。方便。

 

这是说有很多在家、出家的菩萨,看到前面少数菩萨,有师承依教修行的,不免生起嫉妒、障碍。所以当有出家、在家菩萨等,无有智慧、善巧、方便。

 

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。却生讥笑。轻毁。

 

轻是轻视;毁谤。

 

谤言。如是之法。皆由汝等。善巧言词。随意制造。实非如来之所宣说。我等于中。不能信乐。发希有心。

 

这个事情在现在有没有出现呢?

 

有,我们在国内外,也常常听说,还有人写信告诉我,说某某人(都是很有地位、很有声望的)否定了佛经,认为佛经都是古人假造的,都不是真的。什么经是真的呢?《阿含经》是真的。连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他们都认为那是龙树菩萨假造的,用来骗人的。这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,他们自以为有智慧,认为我们是迷惑颠倒,没有智慧。这些事情将来会愈来愈明显、愈来愈显著,使一切修学大乘的人信心动摇。这是魔难啊!

 

弥勒。当尔之时。无量众生。于是法师。皆生诽谤。

 

听了人这么说,都起疑心了。

 

舍之而去。

 

都不来修学了。

 

互相谓言。是诸比丘。无有轨范。多诸邪说。不依契经。不依戒律。犹如倡妓。戏弄之法。汝等于中。莫生信乐。发希有心。非正法也。

 

这是末世的魔难。魔来障道啊!愈是真修行的,就愈会遇到这些灾难。所以佛在前面讲,真正修行人要“自隐其德”、“住头陀行”。尽可能避免这些麻烦。

 

下面佛就说得很清楚,

 

弥勒。彼诸愚人。为魔所持。

 

魔所摄持,也就是说被魔控制住了;魔迷了他的心,他自己作不了主。

 

为什么会被魔所控制呢?

 

绝大多数的人,都是喜欢神通、喜欢感应。前面所说的,给魔的把

柄啊!你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怀疑,魔就抓到了把柄,很容易在不知不觉当中被他控制。有少数的人在这个里面觉悟了、回头了,那个脱离也不是简单的事情,也要经过很痛苦的挣扎,这才摆脱魔掌啊!有些人胆小、没有智慧,明知道被控制,还是无可奈何,一生都脱离不了魔掌,这种人非常可怜。所以“彼诸愚人为魔所持”,这个“持”就是控制。

 

于是法中。不能解了。谓非如来之所演说。

 

特别是指大乘法。

 

于是持法诸比丘所。生于诽谤。作坏法业。

 

专门做破坏正法这些事。

 

以是因缘。当堕恶道。是故弥勒。若诸智慧。善巧菩萨。欲护正法。当隐其德。

 

你看,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嘱咐,可见得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要啊!

 

于多分别。诸众生所。应须护念。莫令于汝。生不善心。

 

自己要护持自己,也要护持对方啊!不要让人家怀疑、不要让人家嫉妒、不要让人家造恶业。所以自己要尽量把姿势放低,免得遭这些魔难啊!愈是高姿势,愈容易惹是非,这个是必须要明了的。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诲我们,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,要知道怎样去做。

 

尔时。弥勒菩萨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于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有诸菩萨。甚为无智。于大众中。诽谤正法。及持法者。

 

“持法”就是依法修行的人。真的叫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愚痴无智的菩萨,他们干这些事情。

 

复于其中。当于辩才。及陀罗尼。而于是法。不能信受。

 

这个“当”念破音字,念挡音,就是阻挡的意思。想方法障碍别人得辩才、障碍别人得陀罗尼。“陀罗尼”就是佛法的纲领、修行的原

则。用种种方法来障碍、来破坏、来阻挡。“而于是法,不能信受。”对于大乘深妙的法门不能够接受。

 

这下面弥勒菩萨举一个比喻,说得非常好,我们把它念一念。

 

世尊。譬如有人。渴乏须水。

 

一个人口渴了,想喝水。

 

往诣泉池。而欲饮之。

 

他遇到一个泉水、池塘,他想在这里饮水解渴。

 

是人先来。投诸粪秽。于此水中。后不觉知。欲饮其水。便取嗅之。既闻臭已。不饮其水。

 

这个比喻诸位仔细去看二。这一池的清水,他在还没有口渴的时候,还不想喝水的时候,把这个池子污染了;污染之后,自己口渴了,想喝水了,再一看水——太脏了,不能喝。

 

谁破坏的呢?

 

自己破坏的。

 

这个就是比喻他先破坏佛法,到以后他想学佛法,但佛法已经被他破坏了。

 

彼之自污。更说其过。乃至叹言。奇哉此水。甚大臭秽。是人过失。都不觉知。

 

他自己所犯的过失,自己诽谤三宝,他不晓得。

 

而于是水。反生怨咎。

 

他想学佛法,还责怪于三宝。

 

世尊。如泉池者。当知即是。持法比丘。由佛神力。于此法眼。善能解说。

 

这是比喻。“池水”比喻依教奉行的这些人,他们身心清净。

 

又复如彼。愚痴之人。若于泉池。自投粪秽。后不觉知。欲饮水者。

 

这是讲这些愚痴的菩萨,比喻他们想学佛法,反而有障碍。

 

世尊。最后末世。五百岁中。有诸无智诸菩萨等。亦复如是。

 

就跟这个比喻里头所说的,自己糟蹋泉水,到最后自己口渴不能饮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样的。

 

我们看下面经文,这就回过头来,再说这一桩事情,说这些人——

 

于彼正法。及持法者。生诽谤已。复于是人。听受法味。

 

他诽谤。

 

诽谤怎么样?

 

他还偷偷的来学习,还要想办法去找这些经法来听。

 

他是不是真听得懂呢?

 

听不懂。

 

为什么听不懂呢?

 

他心谄曲、他心里头有烦恼,心不清净。换句话,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,他得不到佛菩萨加持。得不到佛菩萨加持,不要说偷听听不懂,会把意思听错了,现场听也听不懂。所以我们闻法能够理解、能够生欢喜心,都得佛力加持啊!非常稀有难得啊!因缘自己要知道珍惜。

 

彼人自失。都不觉知。

 

“自失”就是把意思曲解了、听错了。

 

以疑惑过。污染意根。

 

这是说明他为什么读经、闻法会把意思错解了,就是因为他有疑惑;对佛法他有成见,因为过去听别人说,这个法不是佛说的。这个成见由来很早,所谓大乘非佛说。特别是在中国,像《楞严经》,很多人不相信《楞严》,认为《楞严》是伪造的,《大乘起信论》是伪造的。这两部经争论最多。不但在言语上有争论,多少人写成书,说这两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像这些事,我们读这一部经的时候,佛都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这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。因为他有疑,他过去有这个成见,污染了意根,因此读经、闻法产生许多错误的知见。不解如来真实义啊!

 

彼持法者。当被戏弄。或受讥笑。

 

如法修行的人,反而被这些人讥笑、戏弄、侮辱。

 

乃至叹言。奇哉此法。为诸过失。之所染污。彼无智人。于此正法。及是法师。不能听受。伺求其短。谤言。污辱。生厌离心。舍之而去。

 

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常常遇到的,听到的就更多了。那么这部经传来也很远,总不是现在人伪造的嘛!是在大藏经上抄下来的。《大宝积经》第二十五会,翻译的人清清楚楚,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;这怎么会有错呢?菩提流志距离我们现在,差不多是将近一千四百年了。佛讲经的年代更久远,那么早之前,佛对于我们现在社会里会发生这些现象,都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想一个头脑清醒的人,对于世尊所说不能不佩服啊!

 

4、有四辩才·一切诸佛之所宣说

 

尔时世尊。赞弥勒菩萨言。善哉善哉。弥勒。善能演说。如是譬喻。无能伺求。说其短者。

 

这几句话是总结前面的一段经文。世尊赞叹弥勒菩萨说得非常之好。接著世尊再告诉弥勒菩萨:

 

弥勒。以是因缘。汝应当知。有四辩才。一切诸佛。之所宣说。有四辩才。一切诸佛。之所遮止。

 

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,使我们能够清楚,并且易于辨别是佛法,还是非佛法。“辩才”,佛有辩才,魔也有辩才。没有辩才,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、崇奉,魔他也有无碍辩才。所以佛在此地说了,有四种辩才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,这是佛法。另外有四种辩才也是无碍辩才,是诸佛如来所禁止的,决定不许的。如果佛的弟子——比丘或是菩萨——说法与佛所说的不相应,那我们就很清楚他不如法。

 

云何名为。有四辩才。一切诸佛。之所宣说。

 

这是佛赞叹的,诸佛如来所宣说的。第一、

 

所谓利益相应。非不利益相应。

 

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,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“利益”。如果说现前佛给我们得利益,来世不得利益,后世不得利益,这不是佛说的。佛所说的真实的利益决定能教我们来世、后世、生生世世都得利益,这个才是佛法。所以“非不利益相应”——不是与那个没有利益的相应。

 

佛的话意思很深很广,世间人往往眼光短浅,只看到眼前一点小利,而没有仔细去省察,他得这一点小利要付出多少代价?如果冷静的观察就知道,这一种小利的确是得不偿失。如果心地不清净,来生因此而堕三途,那这个损害就太大太大了!这个决定不是佛所说的。

 

就眼前得利益,我们讲一个最简单的——佛法是令人常生欢喜心,佛法决定不会给人有压力。如果生活上有压力、精神上有压力、物质上

有压力,这决定不是佛法,佛不予人压力。这话说出来,恐怕诸位同修有少数还听不懂的。

 

什么叫‘压力’呢?

 

我举一个例子,你就明白了。

 

你们到佛堂来要不要布施、供养啊?

 

多少要布施一点、供养一点。有些人碍于面子,在自己财力不足的时候,背高利贷来供养,要付很重的利息啊!这是不是压力?这是佛决定不许可的。

 

你进佛门来需不需要供养呢?

 

说实在的话,佛不需要你财供养。

 

佛要的是什么呢?

 

依教奉行供养。你看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里面讲到广修供养,一切财供养都不如法供养,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就是‘如说修行’。佛在经上怎么讲的,我们就怎样照做,这是真供养啊!我们这部经刚刚念过,佛教给我们在这个时代,修学怎样才能够免除一切障碍,而得到成就。佛教给我们四法,四法里面第一“不求他过”,我们有没有做到?(我们不是处处找人家的麻烦、看人的缺点!)你能做到这一条就是真供养啊!如此,那里会给你压力呢!这就叫相应,“利益相应”。第二、

 

与法相应。非不与法相应。

 

这是决定不会说是与法不相应,决定与法相应。

 

“法”是指什么呢?

 

诸佛如来所说的经典,一定跟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都相应。若有违背,这个辩才就不是佛菩萨所赞叹的。第三、

 

烦恼灭尽相应。非与烦恼增长相应。

 

这一点诸位学佛总要记住,特别与第一句讲的利益相应。

 

你学佛如果工夫得力,也就是说你学得很好、修得很好,从那个地方看出来呢?

 

你的烦恼少了。大的阶段来看,烦恼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少。烦恼少了,智慧就增长,身心就清净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如果工夫更好的,那月月都不一样。如果你能够觉察到,月月有进步;这个有进步就是烦恼轻,一个月比一个月轻,贪、嗔、痴、慢逐渐逐渐没有了,身心健康,智慧增长,你念佛就决定得生,真有把握了。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断烦恼、开智慧。假如你学佛,学得烦恼一年比一年多,那就坏了,你不是学佛,你是学魔。魔跟佛恰好相反,魔是教你烦恼要增长,一年比一年多;佛是教你烦恼少,一年比一年少。这是佛跟魔很明显的对照。我们从成果上来检点、来观察,我们到底是学的佛,还是学的魔呢?第四、

 

涅槃功德相应。非与生死过漏相应。

 

“涅槃”是梵语,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。

 

不生不灭能求得到吗?

 

求得到。

 

这是佛法修学的最后目标——入涅槃的境界。涅槃就是没有生灭的这个境界。

 

佛告诉我们,六道有生死轮回,十法界里面有变易生死,像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有变易生死。在如来果地上,两种生死都没有了——分段生死灭了,变易生死也灭了,这个就叫做大涅槃。佛所讲的一切法,一定是循著这一个方向,一定是向著这一个目标。假如魔说法,那就不一样了。魔是教你生生世世不要离开生死轮回,永远在六道里面打转,在魔掌控制之下啦!特别是大乘佛法,经上常说无量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,‘法’是方法,‘门’是门径;方法门径虽然很多很多,目标、方向是一个——大涅槃。因此《金刚经》上佛说:‘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’所有法门都是平等的,都可以帮助你证得大涅槃的境界。

 

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这么多法门里面,还要选择呢?

 

法门是平等,我们的根性不平等。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我自己的根

性,我修学起来就困难。人生时间很短,这样短暂的时间,我们要是修不成功,这一生就空过了。因此选择法门就非常重要了。

 

这么多的法门,我们到底选那一个法门好?

 

实在说我们烦恼很重,习气很深,也没有善根、福德,更没有智慧,这么多法门摆在那里,怎么个选法?

 

这一桩事情,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,已经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他老人家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啊!在《大集经》上就有一段开示,如果自己没有能力选择法门,你就遵循佛这个开示。佛说:‘在正法时期(佛灭度后第一个一千年),戒律成就。’你能够严持戒律,就能证果。这个证果不要说是很深,在一般讲是阿罗汉果,就是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。即使不能证阿罗汉果,如果证得须陀洹果,那也就很可观了。须陀洹入流,入圣人之流。证得须陀洹之后,在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就超越轮回了,这算是成就了。佛说:‘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。’就是佛灭度第二个一千年。这个时候正是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,所以中国的禅宗特别兴盛,因为这是在第二个阶段成就的法门。第三个阶段,就是末法时期,佛灭度二千年以后,人的根性是一代不如一代,烦恼习气特重,持戒不能成就,参禅连得定都得不到。佛告诉我们,这一个时期,‘净土成就’。你能够老实念佛,带业往生,这个成就超越前面两种之上啊!前面两种只能脱离六道轮回,还不能脱离十法界;净土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超越十法界了,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。我们自己没有智慧、没有能力选择,听佛的话,佛替我们选择净土法门,我们就依教奉行,这就可以了。这个就是与大涅槃相应,绝对不是与生死轮回相应。

 

弥勒。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。

 

这以上这四种辩才,是诸佛菩萨所宣说的正法。

 

弥勒。若比丘。比丘尼。优婆塞。优婆夷。

 

这把出家、在家两种菩萨都说了。

 

欲说法者。

 

你们要发愿弘法利生,为别人讲经说法,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,佛在此地特别嘱咐,说:

 

应当安住如是辩才。

 

你要牢牢记住佛讲的这四个原则,一定要遵守啊!

 

若善男子。善女人等。有信顺心。当于是人。而生佛想。作教师想。亦于是人。听受其法。

 

这是说听众。

 

听众应当什么样态度呢?

 

讲经说法的人,要依据前面四个原则;而作听众的,佛在此地也说了,应当相信、应当要顺从,对于说法的人要尊敬,要把他当作佛来看待,因为升座说法,就是代佛讲经啊!一分恭敬心,得一分利益。十分恭敬,得十分利益啦!所以恭敬,实在讲并不是恭敬讲经的这个人,而是因这一个人把自己的恭敬心引发出来了。‘恭敬’是性德,是真如本性里面的良知良能,用这个来引发起来啊!“作教师想”把他看作老师。“亦于是人听受其法”,向他学习。

 

何以故。是人所说。当知皆是。一切如来。之所宣说。一切诸佛。诚实之语。

 

这个人依照经教来宣讲,没讲错嘛!句句话都没有离开经义,经文的意义是如来真诚之语,他没有讲错。这是教给我们,在这一个时代说法、听法的态度,连心态都说出来了。我们能够如法修学,就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

 

弥勒。若有诽谤。此四辩才。

 

这是从反面上来说。的确,在这个时代,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——有人诽谤这四种说法:与利益相应、与法相应、与烦恼灭尽相应、与涅槃功德相应。

 

那些人诽谤呢?

 

当然是魔嘛!说这四种原则非佛说。

 

言非佛说。不生尊重。恭敬之心。是人以怨憎故。

 

“怨”是埋怨,“憎”是憎恨。

 

于彼一切诸佛如来。所说辩才。皆生诽谤。诽谤法已。作坏法业。

 

坏法业,破坏佛法。

 

作坏法已。当堕恶道。

 

这是经上讲得很清楚的,必定堕阿鼻地狱。这些事情,就跟这部经一开端,佛讲的公案没有两样。

 

是故弥勒。若有净信。诸善男子。为欲解脱。诽谤正法业因缘者。不以憎嫉人故。而憎嫉于法。不以人过失故。而于法生过。不以于人怨故。而于法亦怨。

 

这一段开示太好了。这是说已往我们没有闻到正法,造了诽谤三宝的罪业;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呢?如果有,今天读到这部经,听到这个佛法了,自己省悟过来了,要忏侮自己的业障,有没有方法呢?佛在此地教给我们,就是教这个。如果我们有意、无意诽谤了佛法(谤法罪业很重很重啊!),能够觉悟过来、能够回头,还是善男子、还是善女人啊!毕竟你还有很深厚的善根。所以说“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”,过去曾经诽谤正法,现在想把这个罪业解脱、解除,免堕地狱;佛在此地教给我们,“不以憎嫉人故,而憎嫉于法”。不但佛这样教我们,在中国古老的时候,古圣先贤也是这样教我们,所谓‘不迁怒’啊!佛在此地教我们不迁怒啊!不贰过啊!我们讨厌这个人,但是这个人说的法是正法,不是邪法,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,我也讨厌这个法了;不因这一个人有过失,我们认为他的法也有过失,那这样做就错了。所以‘人’,我们讨厌他,他有过失、有缺点,我们还要仔细听听他说的法有没有过失;他的法如果是正法,我们可以跟他学,不必学他的做人,我们听他说法,我们跟他学法啦!所以“不以于人怨故,而于法亦怨”,这是因怨憎这个人,而诽谤法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这是佛教给我们,如果过去曾经有意、无意诽谤三宝,我们把这个观念改过来,这就是忏悔的第一步啊!

 

5、有四辩才(世智辩聪)·一切诸佛之所遮止

 

弥勒。云何名为。四种辩才。一切诸佛。之所遮止。

 

这是佛所不许可的,佛决定不赞成的这四种辩才,这四种辩才不是诸佛菩萨所用的,他这四种跟前面四种恰恰相反。

 

所谓非利益相应。不与利益相应。

 

第一、他所讲的绝对没有利益。

 

没有利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?

 

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跟他学?

 

这就是我刚才讲,他这个利益是很浅、很短(时间上讲是很短暂);是很小的利益,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,来生决定不得利益,那后生就更不必说了。这个就是不与利益相应,而与非利益相应。第二、

 

非法相应。不与法相应。

 

他跟佛所讲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一定是相违背的,这就是跟佛说的不一样了。第三、

 

烦恼相应。不与烦恼灭尽相应。

 

如果你对佛法没有深刻的研究,你不知道他讲的如法不如法,但是这个地方你很容易检查得出来。你跟他修学多烦恼,这个是“烦恼相应”。他们提倡的是增长贪、嗔、痴、慢,而不是断贪、嗔、痴、慢。也许他话说得很好听:我们是在烦恼中断烦恼。你能断得了吗?这个话下面弥勒菩萨有问。所以佛教这些法身大士大菩萨的那一些言语,都被他们学去了。学去之后仿冒佛法,欺骗众生,你跟他学决定是烦恼天天增长,你心不会得清净啊!所以他“不与烦恼灭尽相应”。第四、

 

生死相应。不与涅槃功德相应。

 

他跟你生死相应,来生还要继续不断搞轮回。这些不是佛说的。这个要记住啊!

 

不但有法师这样教信徒,法师自己也发这个愿——他不求了生死、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 

他求的是什么?

 

我要生生世世当法师。

 

他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啊!这世间众生太苦了,他来生转世还要来当法师。

 

话是蛮好听的,你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呢?

 

如果不得人身;那好了,就算你当法师吧!畜生道当法师、饿鬼道当法师;地狱道里头没有法师,你究竟到那一道去?

 

这个决定不是佛说。起这个心、动这个念,决定不是佛弟子,与佛教诲完全相违背。

 

弥勒。是为一切诸佛。之所遮止。四种辩才。

 

上面讲的四种,是佛完全禁止的,绝不是佛说的,也绝不是佛弟子所说的。

 

下面弥勒菩萨代我们提出一个疑问,我们要仔细的来听。

 

尔时弥勒菩萨。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说。若有辩才增长生死。非诸如来之所宣说。

 

你看佛讲了四句,他只取这一句来,因为这一句最明显、最容易检查。

 

云何世尊。说诸烦恼。能为菩萨利益之事。又复称赞摄取生死。而能圆满菩提分法。如是等辩。岂非如来之所说耶。

 

这话问得很好,好像跟佛前面所讲的话完全有矛盾啊!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平日常常听到的:‘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’‘烦恼即菩提’,所以不要断烦恼,烦恼就是菩提啊!生死就是涅槃,也不必了生死啊!

 

这个话是不是佛说的呢?

 

的确,佛说过。

 

可是诸位要晓得,这个不是佛对初学人说的。

 

佛这个话是对谁说的呢?

 

对法身大士说的。

 

那么试问你是不是法身大士?

 

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、尘沙烦恼断了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了;那样的人,佛才跟他讲‘生死即涅槃,烦恼即菩提’。

 

你们也许听说过‘入不二法门’。

 

这不是初学人的境界。

 

什么人的境界呢?

 

起码也要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,佛才给他说这个法,这叫‘不二法’。如果我们拿《坛经》六祖惠能大师对印宗的答覆,用那个模式来套,你就很清楚了。他们两个第一次见面,就是在现在的广州光孝寺,拈出风动、幡动,印宗知道他是五祖大师的传人,对他非常恭敬、礼遇,向他请教:

 

你在黄梅常常听五祖开示,五祖有没有讲禅定、解脱啊?他怎么讲的啊?

 

惠能大师没有直接答覆他,他只说:禅定、解脱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那么你要什么?

 

生死跟涅槃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:烦恼跟菩提也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了。佛法是不二法。这是对法身大士说的,不是对普通人说的。我们是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,怎么能学那些人呢!佛说的没有错,我们不懂佛的意思、不解佛的意思。弥勒菩萨在此地提出这个问题来,非常重要啊!免得我们在末法时期,被这些邪师所迷惑。

 

我在当年学佛的时候,出家两年才受戒。受戒之后我住在大溪香云寺,那个时候的香云寺是破破烂烂的,不像现在,现在修得很漂亮啊!没有人管理的一个破庙,我们住在那里,生活非常艰苦。我在大溪关帝庙讲经,一个星期讲两次,收一点供养维持生活,那时候庙里住了五个人。大溪有个斋明寺,阙上师在那里传密法,派人来通知我们,希望我们五个人去拜他作老师,跟他学密,他提出条件:每一个人津贴我们三百块钱伙食费。我们那个住持老和尚(他不在了、走了。)听到这个话很高兴——我们一个月有一千五百块钱的收入。那个时候一千五,值钱哪!差不多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情。就召集我们几个人来开会,说是上师有这个好意,想收留我们。我听了这话之后,原本对上师很尊敬的,上师这一个举动,我对他那个尊敬心没有了。所以我就给我们庙里几个人说:假如我们去拜他作老师,想跟他学法,他一脚把我们踢出来,我佩服他,他真的是上师。现在我们没找他,他还来利诱、诱惑我们去,我们这个人就只值三百块吗?三百块就卖身投靠了!以后这些人都不敢讲话。要知道密是最上乘的佛法,我们有没有资格学密呢?我们自己问自己——没有资格。

 

我学佛第一个指导我的老师——章嘉大师,他是密宗的大德,所以密里面的情形,我知道的很多。佛法好像是我们学校一样,密是研究所、是博士班。

 

我们什么程度呢?

 

小学程度都没有;他居然叫我们念博士班,博士学位给我们。这假的不是真的嘛!你欺骗别人可以,欺骗我,骗不了啊!

 

这一段就是说这些事情。今天这个社会,许许多多迷惑人的事情,有即身成佛;你能成得了佛吗?

 

说实在话,即身堕地狱啊!不是即身成佛。

 

要知道,密是什么?

 

密是《金刚经》上那个标准他做到了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这有资格学啊!这个可以不要断烦恼。

 

为什么不断烦恼?

 

烦恼没有嘛?

 

为什么不要呢?

 

菩提也没有嘛?

 

烦恼、菩提俱不可得,入这个境界。这那里是我们凡夫境界!

 

所以,你的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确实统统断掉了,你才有资格学密。如果你还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你显教里头的利益都得不到,那密就更不必说了。

 

密宗里常讲,不学密不能成佛。这一句话对不对?

 

对,一点没错。每一个人都要学密,你才能成佛。

 

什么时候学密呢?

 

八地菩萨。你将来证到八地了,佛就教给你这个法门了。那你现在是那一地的菩萨呢?八地菩萨叫不动地,所以千万不要被人骗了。

 

我的老师好啊!章嘉大师啊!我跟他三年,他没有传我密,我不够资格啊!我才开始学。

 

他教我学什么呢?

 

教我在戒律上打基础。密法是建立在显教的基础上啊!显教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。所以这是真正好老师,他教给我基础。现在无智之人,被蒙骗、迷惑的不晓得有多少?所以这段经文在此地,太好太好了。

 

弥勒菩萨这一提出来,你看下面世尊怎样教导我们。

 

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。弥勒。我今问汝。随汝意答。

 

佛反过来问弥勒菩萨,告诉他:‘随你的意思答覆。’

 

若有说言。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。摄取生死。又复说言。以诸烦恼为利益事。

 

这个佛法里确实有这个讲法,但是底下的话重要了。

 

如是说者。为与利益相应。非利益相应。为与法相应。非法相应。

 

佛这两句话问得很好!这两句话:

 

与利益相不相应?

 

与法相不相应?

 

相应的是佛说的,不相应的非佛所说。

 

弥勒菩萨。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正说者。则与义利相应。

 

就是与利相应。“义利”是正当的利益。

 

与法相应。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。

 

这个没错,这是法身大士啊!对他们来讲这是正说。

 

佛言弥勒。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。

 

像《地藏经》上地藏菩萨所说的:‘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。’地藏菩萨,行!我们听了这个话也发起大慈悲心,跟地藏菩萨一起入地狱。好了,那就完全错了。所以那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事情,不是凡夫有这种能力。

 

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。如是辩才。诸佛如来之所宣说。何以故。弥勒。此诸菩萨得法自在。

 

你看,佛说这种法,是对得法自在这种菩萨设的。如果于法还不自在的,佛决定不说这个法。

 

得法自在的是什么菩萨呢?

 

法身大士。也就是刚才讲了,入不二法门;这种人是最低限度,已经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了。佛对他们所讲的,跟对我们初学人讲的不一样,不是一个讲法。你看看他们——

 

所起烦恼。无有过失。

 

他们表现的烦恼,烦恼还没有过失;为什么?

 

他的心清净、心很自在啊!

 

换句话说,这一些法身大士是烦恼即菩提,他烦恼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里面看到,甘露火王用嗔恚度众生。嗔恚是大烦恼啊!他有嗔恚之相,他心地清凉自在,一片慈悲。这话我们很难很难理解!你想一想,父母教训他的儿女,有的时候有打、有骂,也是一副很难看的面孔;为什么?爱护他啦!成就他啦!不是真的恨他。他对自己儿女用这个手段,对别人为什么不用这个手段呢?爱护。别人的儿女对自己不相干,所以笑脸常开啊!此地所说的,你跟《华严经》对照一下,很有趣味。所以他们“所起烦恼无有过失”。

 

是为菩萨善巧方便。非诸声闻缘觉境界。

 

声闻、阿罗汉、辟支佛不是他们的境界,他们做不到啊!他们尚且做不到,我们凡夫怎么能做到呢!这个一定要知道。高级的佛法,我们应该知道、明了,但是决定不能学习,我们没到那个境界。

 

弥勒。若有烦恼。不能为他作利益事。亦不能满菩提分法。而发起者。不与义利相应。不与法相应。但为下劣善根因者。菩萨于中宁舍身命。亦不随彼烦恼而行。

 

这一段开示非常要紧!

 

我们今天如果听到有人来给我们说这些话,我们不能够随顺啊!你要是随顺的话,换一句话说,你是随顺做恶,你是随顺堕三途啊!如果是逼不得已,自己心里头要明白,要真正忏悔。善的我们要随顺,恶的决定不能随顺,你要随顺的时候,那就是“但为下劣善根因者”,“下劣”是三途恶道啊!一个真正佛弟子、真正修菩萨道的,宁舍身命也不能够随顺烦恼行。

 

何以故。弥勒。有异菩萨得智力故。于诸烦恼现有攀缘。

 

这是讲法身大士,他们是示现的。这个“异菩萨”就是已经得清净心的菩萨,像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‘清净平等觉’。他真的得清净心、平等心,一切境缘当中觉而不迷,这个菩萨有智慧,他的般若智慧现前了。“于诸烦恼现有攀缘”,那是利益众生,他是用这个做手段,所以他没有过失啊!他能干啊,我们不能啊!

 

诸位在历史上,也许在现在的电视剧,你们看济公传;济公喜欢喝酒,他有没有因酒误事?有没有喝醉过呢?没有啊!近代的,我们晓得有一位金山活佛,民国初年,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,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,没有什么两样,也是邋里邋遢的。他的饮食、生活起居非常随便,没有一点拘束,这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学的。你看他吃饭,吃二、三十碗没事,几天不吃饭也没事。在台湾有一位法师跟他很熟,跟他在一起住过——乐观法师,他写了一本金山活佛的传记。有一天他拉到乐观法师吃饭,一碗一碗给他装,乐观法师不知不觉的吃了十碗,那是他加持的。

 

乐观法师曾经问他:‘吃这么多难道不胀吗?’

 

他说:‘你没有听说佛法里面不增不减嘛!’

 

人家有不增不减的本事啊!这是我们不能学的,我们像他那样一定会生病啊!他能够到不增不减——吃再多都不增,不吃他又不减;他有这个能力,这是我们普通人不能学的啊!下面一句说:

 

有异菩萨。无智力故。

 

没有智慧,没有这种神通道力,也就是说这一类的菩萨,他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

 

于诸烦恼。增上执著。

 

你要这样学的时候,那个烦恼更增加了。这一段开示太重要了,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,无论在那个地方都见到这些现象,自己一定要明白、要了解。

 

(七)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

 

再看底下这一段,说明法身大士与初学的菩萨不一样啊!

 

尔时。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若诸菩萨。于后末世五百岁中。

 

这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一些学佛的人,无论在家出家的。

 

乐欲离诸业障缠缚。

 

底下讲了五桩事情,第一个就是‘希望’。这个“乐”是爱好,是希望。我们希望离开业障缠缚。第二、

 

自无损害而得解脱。

 

能够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,没有损害而能够得解除烦恼,脱离生死轮回。

 

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。

 

如果你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两个目标,这两个目标是非常纯正的。第一个目标用现代话来说,就是消业障啊!我说消业障,大家都懂,这一句话就是“乐欲离诸业障缠缚”。第二句就是了脱生死轮回。如果你要是学佛了,以这个为目标,下面菩萨就说出,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行。“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”,这一部经所讲的就是菩萨行,你对于这一部经上所讲的,要深深的信解——要相信、要明了啊!而世尊在这一部经上第一句话教给我们的“不求他过,不举人罪”,摆在第一条啊!弥勒菩萨在这里也重复:

 

于他过失不生分别。

 

你说学佛从那里学起呢?

 

从这里学起。不要找别人的过失,不要看别人的过失,不要说别人的过失,从这个地方下手。我们想想这一句话,他的意思太深了。因为现在人最大的毛病,就是说人家过失,张家长,李家短,不碰头就罢了,一碰头总是说别人过失,都没有说自己过失。你说佛所以把这个列在第一条,这治你这个重病,你这一条病治不好,其他的病没救了。

 

所以你们今天就明白了,我们今天学佛从那里学起啊?

 

不要说人家过失,从这里学起。这个毛病习气太重了,天天注意看人家的过失,你是什么心啊?你的心怎么会清净?心不清净,念佛也不能往生,所以这一条是大病啊!我们都疏忽了,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情,今天读这部经,仔细想一想,这才有道理啊!再想六祖大师讲的‘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’;你看跟佛在此地讲的完全相应。

 

志求如来真实功德。

 

我们自己的目标在那里?

 

就是求如来真实功德。

 

如来是谁呢?

 

真如本性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凡是讲‘如来’都是从自性上说的,讲‘诸佛’是从形相上说的,所以不说志求‘诸佛’真实功德。如果说‘诸佛’是从外表,相上讲的;讲‘如来’是从性上讲的,心性,自性的真实功德啊!这个开示就重要了。

 

佛言如是如是。

 

弥勒菩萨这个说法,世尊给他印证,印证就是佛说的。佛讲弥勒菩萨所讲的完全正确。

 

弥勒。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。深生信解。

 

佛给他做证,也特别强调一下,就是当于菩萨行中“深生信解”。前面弥勒说了,后面世尊又说,让我们断疑生信。

 

何以故。慧行菩萨方便之行。难信解故。

 

“慧行”就是法身大士。佛对他们讲的‘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’,不是对别人说的。他们方便之行是太深了,这个意思太深了,不是声闻、缘觉、凡夫所能够理解的。我们看起来,这经上常讲不可思议,他们的行径不可思议。

 

弥勒。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。

 

这是佛举个例子,举一个修行证果最低的位次(须陀洹),跟我们就不一样;须陀洹示现凡夫,假装凡夫,他不是真凡夫啊!

 

如是凡夫。与须陀洹位各差别。

 

那真的凡夫跟须陀洹比,差别就很大。

 

凡夫愚人。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。

 

这个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动念——贪、嗔、痴、慢;学佛也是贪、嗔、痴、慢,甚至于出家还搞贪、嗔、痴、慢,讲经说法也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。前面不是说了,供养、恭敬多了,讲的声音就大了;供养少了,就不想讲了,就赶快要走了。都是搞贪、嗔、痴、慢啊!将来到那里去呢?堕诸恶道啊!这是凡夫啊!

 

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。终不堕落三恶道耳。

 

你怎么能比得上人家!小乘初果,他贪、嗔、痴没断,所以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没有断,他贪、嗔、痴都有;虽然贪、嗔、痴都有,他了达啦,他明了、通达了,所以虽起贪、嗔、痴这个念头,他也不堕三恶道。人家的本事在此地。我们对于贪、嗔、痴、慢迷而不觉,他们对于贪、嗔、痴是觉而不迷,觉而不迷,他就有能力不堕三恶道,这是举一个明显的例子。凡夫比不上须陀洹,何况慧行菩萨呢!“慧行”是法身大士啊!

 

弥勒。慧行菩萨亦复如是。于贪嗔痴习气未断。

 

慧行菩萨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的。贪、嗔、痴断了,确实没有了;见思烦恼断了,尘沙无明断了;虽然断了,他还有点“习气”没断。这个不碍事。“习气”很不好懂,古人有个比喻,让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,譬如酒瓶——酒倒得干干净净一滴都没有了,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,确实没有了,闻一闻还有味道,那叫习气。实际上他真的断掉了,他确实没有了,但他还有点习气。

 

彼亦别余初业菩萨。

 

他也跟那些初业菩萨不一样。

 

何以故。其心不为烦恼所覆。不同初业诸菩萨等。钝行菩萨无有善巧。同诸凡夫不能出离。

 

慧行菩萨,他们是习气不断,而烦恼真的断干净了,确实没有了。他跟初业菩萨不一样,这个“别”就是差别,不相同。为什么呢?“其心不为烦恼所覆”。“覆”就是障碍。烦恼再不会对他产生任何障碍了,所以他不同初业菩萨。

 

“钝行菩萨”,这个钝行菩萨就是钝根的菩萨,就是这个经上讲的没有智慧的菩萨。初学的菩萨和没有智慧的菩萨跟凡夫一样。“无有善巧,同诸凡夫不能出离。”不能出离六道、不能脱离三界。

 

弥勒。慧行菩萨一切重罪。

 

这个“重罪”是习气里面所现的。像《华严经》上五十三参,我们看到的这些慧行菩萨——胜热婆罗门的愚痴、甘露火王的嗔恚、蜜苏筏多女的贪爱,这三个人是代表贪、嗔、痴三毒烦恼啊!这是一切重罪。

 

以智慧力悉能摧灭。亦不因彼堕于恶道。

 

这个智慧力是他们观行离相,所以表现是这些造作恶业的样子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对一切众生真的是大慈大悲,只是用这个手段来教化众生而已,所以他们不堕恶道啊!他们常住一真法界,不但是不在六道里面,他也不在十法界里。这个我们要清楚、要明了,不要在这个地方产生误会,那就错了。晓得自己的身分、自己的能力,我们对这些人只有敬仰,绝不能够学习,学习就坏了。

 

弥勒。譬如有人。于大火聚。投以薪木。数数添之。如是添已。其焰转炽。弥更增明。无有尽灭。

 

这是佛举一个比喻。譬如有人烧著一盆火,不断的在加柴火,于是这个火愈烧愈猛、愈盛,那个火光愈来愈明亮了,这就是烦恼即菩提。烦恼是薪、是柴火,投在火里面使这个光明更炽盛,是这个意思。

 

弥勒。慧行菩萨亦复如是。以智慧火。烧烦恼薪。

 

火光代表智慧。这个添的薪、柴木,那就是烦恼,烦恼投进去,他的智慧更大,所以烦恼即菩提。

 

如是添已。智慧之火。转更增明。无有尽灭。弥勒。如是如是。慧行菩萨智慧之力。善巧方便难可了知。

 

这是普通人不知道的啊!他们的境界太高了,他们所证的太深了,所以烦恼对他是增长智慧的。烦恼对我们是帮助我们堕三途,要感苦报的,完全不相同。

 

返回[般若文海]首页 | [繁体版]



 
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Copyrights reserved